宝安水污染治理实现全市七个“最”

航拍茅洲河。

三年“织网”4300公里,推进雨污分流;“地方政府+大型央企”的EPC模式,让全省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大变样;建成补水管128公里,“激活”60条河流;建成6家水质净化厂,日均污水处理能力达170万吨……这一连串数据,正是宝安这三年来,攻坚克难,以势如破竹、决战决胜的信念,跑出水污染治理“宝安新速度”——按照“一切工程都必须为治水提质工程让路”的原则,宝安坚持“标本兼治”,在“查漏补缺、疏堵改旧、精雕细琢”上下功夫,决战决胜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水污染治理工作实现了全市“七个最”。

■新建管网数量全市最多

据统计,2016年以来,宝安区新建雨污分流管网4300公里,排水管网达14125公里(不含建筑立管),比地球赤道直径还长10%,其中,市政雨污分流管网4569公里,庭院管9556公里;同时,完成2595个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改造,新建建筑立管2767公里,初步形成了雨污分流两套系统。

■雨污分流力度全市最大

作为源头治污、源头控污的关键环节,正本清源对水污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去年以来,宝安区在市下达1270个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改造任务基础上,自加压力,完成改造正本清源排水小区2711个,占全市完成总数的 37.9%。此外,完成了9个节能减排项目和18个小区的排水管网改造工作。

■污水处理能力增量最大

2018年以前,宝安区仅有水质净化厂4家,日均污水处理能力66.5万吨。目前,宝安区已建成进入正式运营的水质净化厂共有6家,污水处理能力已提升至170.5万吨/日,较2018年以前增加了156%。特别是今年1月至8月,日均处理污水133.2万吨,其中8月份日均处理污水162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为宝安区“水清岸绿,长制久清”打下坚实基础。

■最早实现全面补水

“全区域、全流域、全资源”,是宝安区生态补水工作一直以来坚持的三个原则,以确保生态补水工作全区一盘棋、所有河流都要补水、所有资源都要统筹起来。

宝安区重点采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补水,辅以部分湖库生态补水,目前已建成补水管128公里、补水泵站7座。布设补水点68个,全区66条河流中除3条全暗涵、3条清洁基流外,其余60条河流实现常态补水,日均补水总量达150万吨,实现了生态补水的全面覆盖。

■消除黑臭水体数量最多

敢于担当干三年,一汪清水换新颜。宝安区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其中上报国家监管平台的61条(62个)黑臭水体,根据近期水质监测数据,已有55条(56个)消除黑臭,其中10条稳定达到地表Ⅴ类水。

■最早开展井盖编码标识

宝安区是全市最早开展井盖编码标识工作的。在对管网梳理的基础上,制定宝安区雨污水井盖编码方案,通过井盖码,现场核实管井实际情况于系统信息是否一致,发现管道错接、雨污水混排等问题,以便以后进行雨污分流整治。目前共编码井盖42.07万个,完成喷码井盖28.7万个。

■水政监察执法力量最强

宝安区监管执法实行力量下沉,在区水务局机关设置水政监察大队、10个街道设立水政执法中队,实现一街一队;增配210名环管员;一线监管执法力量增加至330人,同比增长300%。实行一级执法,全面承接原由市、区环境监察机构承担的监管执法任务,变市、区、街道三级监管执法为街道环保水政执法队一级监管执法。

宝安日报记者 何艳 通讯员 江李婷 文/图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