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民俗 承载乡愁 留住记忆

开栏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保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记忆;民俗文化是宝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宝安人的乡愁,是留住宝安人记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宝安民间习俗,历史悠久;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为迎接宝安区首届民俗文化节的到来,本报今起开设“宝安民俗文化”专栏,介绍宝安民俗类“非遗”项目和部分极具宝安特色、风格独特的民俗风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宝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宝安人的乡愁,是留住宝安人记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早在1600多年前,原始先民就在宝安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民俗和许多厚重的文化积淀。历史上,宝安是渔猎之区和珠盐之地,更是人文荟萃的滨海之域。宝安人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世世代代洗练和沿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风格独特的民俗风情,积淀了厚重深邃的历史底蕴。

“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宝安民间节庆繁多,节俗文化多元,过节成为宝安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安民间节庆习俗,既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伦理情怀和感恩之心。在宝安人的传统节日中,最常见的有舞醒狮、舞麒麟、舞鱼灯、舞草龙、舞布龙、舞纸龙、扒龙舟、放风筝以及客家山歌会等习俗。这些丰富而生动的民间娱乐项目都是前人的文化创造,又经过无数代人传承下来,才成为如今市民喜闻乐见的娱乐节俗。值得一提的是,在宝安29个区级“非遗”名录中,有三个民俗类“非遗项目”——沙井蚝民生产习俗、松岗赛龙舟、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

宝安面山临海,地广物阜,山珍海味,特产丰富。传统土产,琳琅满目;地方小食,名闻遐迩。宝安人在节庆食品中,许多带有象征意义和彩头含意。吃烤乳猪,喻“鸿运当头”;吃蚝豉生菜,喻“好市生财”。元宵节吃花生汤圆,意为“生生猛猛、团团圆圆”;中秋节吃月饼、柚子,期盼日子“花好月圆、平安天佑”;冬至节吃糯米饭、长薯糖水、芋头羹,长薯糖水寓意“长长顺顺,甜甜蜜蜜”,芋头方言谐音“富头”,希望来年“首富”……民间节庆中,流传着不少当地特色的宴席,比如新安盆菜宴、沙井蚝宴、西乡基围虾宴等。

“观风俗,知得失”。民俗文化是广大人民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真实而直观的反映,其中包含着生存状态和理想愿望,透过它可以了解到历史的生动内容和发展趋势。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节日风俗也快速向娱乐方向发展。节日期间,商贩云集,游人如织,祈福、欢歌群舞、百戏杂耍,成为乡间最热闹的交易集市和娱乐盛会,从而使传统节日集信仰、经济、社交及娱乐等于一身,这对老百姓依恋家园、热爱家园、建设家园不无裨益。

挖掘、保护和传承宝安传统民俗文化也是推进“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在利用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既要保护民俗文化的原本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民俗与旅游血肉相连,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合,民俗与旅游历来就有不可分割、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艺术,历来就是旅游的重要内容。民俗旅游的内容能够时时、处处给人以文化的享受,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

宝安日报记者 赵盼盼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