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环卫一线十六载 用心诠释工匠精神

陈琼(中)搜集环卫工人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询问其生活是否有困难。

“市容环境巡查马路都督”“垃圾收运模式设计师”“城中村整治美容师”……深耕环卫一线十六载,同事们对陈琼赞誉的“头衔”越来越多。每个称呼的背后,都记载着一个个故事,一根根标杆,一滴滴汗水。

时间的刻度,记录着前行的足迹。对环卫事业饱含深情的她,从一名稚嫩的环卫巡查队协管员成长为环卫行业管理专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人大代表。她打造的“宝安经验”“宝安模式”填补了多个行业管理空白,匠心筑就“专家路”。

创建垃圾清运“宝安模式”

2003年,陈琼大学毕业后投身环卫事业,成为宝安城管系统环卫巡查队的一名城管协管员。虽然当时的工作职责是劝导乱摆卖、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但每当看到环卫工人辛苦清扫摊贩留下的垃圾时,她都忍不住地加入到清扫队伍中。

第二年,城管执法事权调整后,陈琼开始负责街道环境卫生巡查督办和“鹏城杯”“宝安杯”巡查工作,每天奔走于大街小巷,同事称她为“马路都督”,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

2006年,宝安开始筹建小型垃圾转运站。工作踏实认真,颇有创新精神的陈琼被委以重任,参与该项目新安、西乡、福永、沙井片区小型垃圾转运站的建设。为了科学的选址,她早出晚归,深入片区的各个社区,脚下的水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当时有很多社区居民对转运站选址工作并不理解。“你有病吗,建个垃圾站在你家门口试试”,每当遇到居民责骂,陈琼一如既往的“好脾气”,拿出设计图纸和环保资料一遍又一遍地跟居民解释。她真诚的态度、细致的工作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2007年,终于建成了第一批小型垃圾转运站。2008年年底,宝安区在全市率先建成153座小型垃圾转运站。

啃完一个硬骨头,另外一个挑战又来了。摆在陈琼面前的新课题是如何推行车载桶装垃圾转运站收运模式,使垃圾做到不落地。她选择宝城上川、上合、安乐三个工作站进行试点,连续一个月,每天清晨坐在桶装运输车上与清运工人一起往返于试点社区的垃圾收集点之间,每天对着垃圾反复计算司机和装卸工的配置、桶装运输车与转运站的衔接调配、660升密闭式垃圾桶的投入数量,逐步完善设计了运作方案,形成垃圾清运“宝安模式”,在全市推广,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案例。

随着特区一体化的到来,如何更好维护深圳的市容环境对环卫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陈琼认为环卫人理应成为这个领域的专才。2007年至2010年,她在饱和的工作之余挤时间攻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MPA专业并顺利通过考核。值得骄傲的是,她的毕业论文《论垃圾转运站的建设与管理》荣获了该校当届论文答辩的第一名。

脚摔伤骨折也要将办公室搬回家

2011年,陈琼被抽调到区大运办,牵头负责与迎大运相关的环境卫生工作。如何确保路面清洁?如何让洒水、机扫形成一系列的最佳状态?她白天跑现场,晚上整理数据制订方案,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早出晚归的她,一个月都难见女儿一面。

一天晚上,刚加完班的她从办公室下楼梯回家时突感一阵眩晕,她一脚踩空,从单位三楼摔到二楼转梯口,脚部当场骨折。先生接到她的电话赶到单位,一边背着她,一边牵着当时才三岁多的大女儿,去了离单位最近的医院。“当时,我感觉对先生、对孩子特别愧歉,也特别感激家人对我工作的默默支持。”

脚骨折了,她就把办公室搬回家。不久,她就瘸着脚又回到工作岗位。在迎大运期间,她精心设计了针对路面冲洗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表格,规范承包企业的作业方法,确保“道路标线清晰、人行道砖见本色”,得到了市区领导高度赞扬。

2013年,历经8个月的日日夜夜,陈琼与同事一起,制订了环卫外包服务标准二十多项并进行试点,通过反复实践和无数次修改,主笔制订了《关于宝安区进一步改进和强化清扫保洁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宝安区垃圾清运行业监督检查管理实施方案》等行业文件,在宝安区乃至全市首创统一了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考核办法、考核标准、采购需求、合同范本和经费拨付方式。

2016年6月起,她带领行业员工对辖区的环卫服务企业、车辆、人员、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公厕、市政道路、城中村、垃圾压缩箱等信息进行采集,为全区所有环卫车辆和工人安装GPS定位仪,建立起全新的环卫作业考核模型,在全市首创智慧环卫信息化系统。

打造城中村环境卫生“标杆”

环卫工作永远在路上。2016年深秋,刚生完二胎的陈琼提前返回工作岗位,根据全市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目标,承担起宝安区打造“城中村环境卫生‘双治’示范创建行动示范点”的重担。她会同单位领导选取基础薄弱、环境卫生整治难度较大的航城街道草围社区和沙井街道后亭社区作为创建行动示范点。

示范点的标准有多高?即走进社区的任何角落,地面干干净净见本色,墙面看不到一张乱张贴,大街小巷无摆卖,公厕洁净无异味。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得到第一手数据,攻克难关,每天凌晨5点起,她就来到草围社区,查路面、盯转运站、看公厕,蹲守记录每一个环卫作业工种的操作流程。晚上各项环卫作业结束后,她又回到办公室,分析各项数据,研究如何优化衔接各个环节。

当时,二女儿才4个月,孩子只认母乳,不喝奶粉,每次饿了都哭得特别令人揪心。因她常常夜晚加班忘记哺乳时间,家人只好把孩子送到社区工地喂养。经过十余天与环卫公司反复研究,她优化了作业流程,制定了《宝安区城中村环境卫生“双治”示范创建标准》,创新性地提出建立清单式台账管理制度、管家式服务标准。

经过一个月的集中整治,两个社区的环境卫生有了质的飞跃。市区领导先后3次在示范点召开工作现场会,高度肯定“宝安经验”,草围社区成为全市城中村环境卫生“标杆”。

为环卫工人鼓与呼

“你知道环卫工人一天在户外工作,要喝多少水吗?用2.5升的可乐瓶得装八瓶!”“辛苦劳作一天后,他们的衣服上都有一层白色的盐。”来自环卫一线的她,提起环卫工人,总是饱含感情。

作为“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在台风暴雨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通宵奋战在路面。然而,工作强度大,老龄化严重,工资福利待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群体。作为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在省两会上,她领衔提交了“关于制定《广东省城市环卫作业人员保障条例》的议案”,呼吁尽快通过立法方式保障环卫工人安全及工资福利待遇。与此同时,她牵头开展“城市因您而美 关爱环卫工人”系列爱心活动,首创的“爱心歇脚屋”公益项目在全市获得推广。

十六年的辛勤耕耘,她将青春奉献给了环卫事业。荣誉背后,看得到的是洒下的汗水,看不到的是流下的泪水。在同事眼里,她是旗帜和标杆,是榜样的力量。但在家人面前,她满是愧歉。为了支持陈琼的工作,她父母提前退休来深,帮助其照顾小孩。由于工作的繁忙,大女儿小学二年级跟她提出想去北京旅游的愿望,直到读初中了,都还未实现,这一直是女儿心中的遗憾。

有人问她,“你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照顾不了孩子,孝敬不了父母,也不多拿一份工资,到底图个啥?”甚至有人说她有点傻。“我爱宝安,我希望能多为宝安的环卫工作做一些实事,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我与环卫工人有很深的感情,每当看到他们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她笑着说。

宝安日报记者 张爽 通讯员 林海 刘吉娜 文/图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