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笔下的是故乡——宝安作家郭海鸿与他的“河唇街”

郭海鸿。

郭海鸿作品。

在文学的世界中,郭海鸿总能找到远离功利和喧嚣的感觉。他用文字创造的另一个故乡——“河唇街”,让他无论走到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打开书页,就能找到家的感觉。

早年离家,在文学世界中重建故乡

中学时代,郭海鸿因酷爱文学而偏废学业,毅然弃学追求他的文字理想。好运气似乎特别眷顾这位小镇上的文学青年,让他顺利地获得工作机会,而且从此与文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从事的职业角色——乡镇文化专干、县文化馆创作干部、报社编辑,以及后来到深圳长时间从事的期刊编辑等工作,都与文学有着紧密的关系。1991年,二十出头的郭海鸿离开了老家广东省蕉岭县,和大部分早年闯深圳的人们一样,郭海鸿在深圳生活的时间,已经长于在故乡的时间。故乡和他乡,恰好成为郭海鸿写作的两个现场,两个坐标,让他书写自如。

郭海鸿的家乡北礤镇在十余年前的“乡镇撤并”潮中,被并入紧邻的南礤镇,“北礤”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了零星的记载。郭海鸿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至今,他邮寄信件仍然写“北礤镇”,跟人攀谈,坚称自己是“北礤人”,从情感上他拒绝把自己叫做“南礤镇人”。两镇合并后,原北礤镇所有行政机关以及银行、邮局等悉数搬出,褪去了行政功能的“北礤镇”,只剩下一条冷清的沿河老街。因为沿河,所以街头和街尾分别架起两座有些历史的桥,原本没有名字,在郭海鸿第一篇以北礤圩为背景地的小说《没有河流的岸》中,被赋予了通俗而有趣的名字——高桥头和矮桥头。实际上,这位从小镇出来的作家,并未放下他的计较,只是北礤镇已经在他的小说世界中得以重建,正在“以文学的手法固化”。“河唇街”就是郭海鸿按照对老北礤圩的社会生活的记忆重新建造的一个故乡实体,按他的说法,叫做“文学化的故乡”。

孜孜不倦,“河唇街”已成为他的文学版图

二十年来,郭海鸿的写作虽然时有停顿,但也颇有成绩。近几年,他先后获得深圳原创文学拉力赛(长篇小说)优秀奖、第八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等。纵观郭海鸿的文学创作,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对他而言,有两个明显且极其重要的改变:一是将创作的重心转移到小说方面;二是作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郭海鸿的文学创作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人心的重建。不管他讲述的故事多么破碎和残酷,哪怕鲜血淋漓,都会有光明的指引。其中,他以老家粤东小镇为背景的“河唇街”系列中篇小说则是他真正的代表作。这些小说的发生地,全部是粤东“河唇镇”,镇上有条“河唇街”,沿河有“高桥头”和“矮桥头”两座出镜率相当高的桥……“河唇街”已经是郭海鸿的文学版图,亦如苏童的“香椿树街”和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不过用郭海鸿自己的话说,这是他的“文学化的故乡”。正是这另外一个故乡的存在,给他的“河唇街”系列(亦即“乡村题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宝安日报记者 邢易知 通讯员 宫敏捷 文/图



[责任编辑:贺靛婧]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