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罗义工夫妇坚守桶边督导 当好垃圾分类“大管家”
邓逢娟、刘承皇夫妻俩在垃圾分类投放点督导居民按类投放。
在罗田社区景星名苑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岗位上坚守了两年有余的义工夫妇邓逢娟、刘承皇,自《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并没有想象中的“繁忙”,也看不到他们询问居民垃圾类型的画面,甚至是在“享受”付出的成果,因为小区居民早在一年多前,就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不少人还用垃圾桶代替塑料袋的方式践行环保理念。
邓逢娟回忆,早在2017年,罗田社区党委就践行环保理念,每周六在社区广场组织回收活动,号召市民用可回收垃圾换取实用的小礼品。2018年底,景星名苑小区开始垃圾分类,但当时仅在收集总点设置了分类箱,由她和环卫工人们一起将垃圾进行归类。
到了2019年3月份,小区正式开始了垃圾分类。“当时垃圾桶的类型比现在还要多,光可回收垃圾都分了好几类。”邓逢娟回忆,起初不少市民或是嫌脏、嫌麻烦,并不配合工作。“我们要对每一名丢垃圾的市民做好登记,记录他是否按照规定做好。”起初不少市民被问得多了,嫌弃督导员唠叨,态度不友好,夫妻俩便在市民丢弃垃圾时拍下照片,并利用美图技术,在上面标记了姓名、房门号等信息,当他下次不按规定投放时,便能迅速登记好信息,反映给有关部门。
“或许是居民每次丢垃圾都看到我们弯着身子在分类,被辛勤所感染,在半年时间里渐渐把习惯都养成了。”邓逢娟分享成功经验时说,还可以借助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居民去带动他人,邻居间的劝导比督导员更有“分量”。
在燕罗街道,像邓逢娟、刘承皇夫妇一样兢兢业业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坚守在所有城中村、住宅小区的分类点位上,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居民逐步实现了垃圾分类从“随手扔”到“随手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自愿分类到自愿分类的转变。
宝安日报记者 徐迅 通讯员 曹扬斌/文 记者宋璐/图
[责任编辑:曾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