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城中村 暖了群众心
西乡街道城中村综合治理中的“小细节”与“大文明”
西乡街道在“双宜”小村建设中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图为径贝社区的文化墙。
▲南昌第一新村“双宜”建设后样貌。
▲宝民花园民宅前新增的无障碍通道。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的特殊载体和重要单元,是许多来深建设者梦想开始的地方。然而,城中村也是城市管理的难题,是创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符合群众的利益,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需求。今年以来,西乡街道按照市、区要求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强力开展治安、消防、燃气、弱电、市容等十大类治理,把群众的幸福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拿出“绣花功夫”,让城中村环境得到全面改观,整体面貌实现蝶变,城中村绽放出朵朵文明花。
如今,行走在宝民花园、径贝村、南昌第一新村,可以看到,沥青路面平整美观、道路标识标线明显,垃圾点设置科学集中……这些曾经贴着“脏乱差”标签的城中村,已经“脱胎换骨”。
台阶微调有“为民情怀”群众点赞“很贴心”
“城中村综合治理工程做得特别好,现在社区变得更漂亮,但我老伴年龄大了,腿脚不太方便,家门口的台阶不方便轮椅出入。”11月初,家住流塘社区宝民花园的刘阿婆向在社区调研的西乡街道党工委书记龚建荣提出自己的建议。龚建荣听后立即表态马上整改,并表示设计和施工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市民的实际需要。没两天,刘阿婆出门时,就发现自家门口的台阶悄然变成无障碍通道,出门散步晒太阳更方便了。看到这一幕,刘阿婆激动地说:“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
问需于民才能做好民生工程。随后,流塘社区迅速行动,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区所有台阶进行摸排,对60余处不方便出行的台阶进行微调,台阶高了的就调低一点,或是把一级台阶改成两个;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只要居民提出需求,就设计成缓坡。“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变,却体现了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意。”刘阿婆告诉记者。
流塘社区基础建设办负责人刘志勇介绍道,宝民花园的综合整治于5月13日开工,经过120天的勠力攻坚才完成。此前,纵向道路破旧拥挤,横向小巷垃圾被随意乱丢,现在道路统一铺上沥青,施划了整齐的交通标线。
瞄准百姓“小麻烦”,注重工作“小细节”,就能做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大工程”。在西乡城中村综合治理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群众反馈路灯太靠近窗户,我们就在综合考虑安全和美观的前提下,把路灯移远一点;有群众说路灯太暗了,我们就更换了新的灯泡。”西乡街道城中村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何品贞告诉记者:“城中村综合治理是党委政府实施的惠民便民举措,我们只有要充分考虑群众的诉求,才能给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坦白说,居民最开始时是有怨气的。”西乡街道城中村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邹庆营告诉记者:“不管是街道、社区党委班子,还是指挥部成员,都在用心做通工作,有人病倒了,有人鞋子走坏了。但大家依然认真做好细节,最终群众看到效果,都是赞不绝口。”
幽幽巷道里有“绣花功夫”群众感叹“很安心”
在南昌社区采访时正值傍晚。抬头看见夕阳西下,头顶不时有飞机飞过。阳光洒在光洁一新的街巷,构成了和谐美好的画卷。
在南昌第一新村的巷道里,居民石满金正和邻居们聊着天。“原来搭建物太多,从这栋楼的一楼是看不见阳光的,现在阳光洒满巷道,暖融融的。”石满金在南昌社区居住50多年,他指着南昌第一新村的一栋楼说,自从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后,邻居们都说,环境美了,楼顶的“蜘蛛网”不见了踪影,居民安全感也提升了,看到环境变得这么好,居民也都自觉规范停车,更守文明规则。
楼宇间的“蜘蛛网”不仅影响市容环境,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南昌第一新村,西乡街道积极开展管线下地工程,通过新建的弱电管网实现各种通信管线“下地”,有效解决了城中村“蛛丝盘踞、不见天日”的现象,从根源上破解了弱电私拉乱接、强弱电交叉等难题,同步缓解了城中村强电秩序混乱、电力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为社区居民营造了美丽且安全的生活环境。
消防通道堵塞也是城中村安全的一大隐患,为消除这一隐患,南昌社区按照街道部署,从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物业拆起,从党员干部拆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目前,共拆除14处乱搭建,打通多条消防通道。卢经理既是物业公司的一名负责人也是股份公司的干部,他就是被拆的“第一人”。“我也经历了由不愿意到被说服的过程,但看到社区环境变好了,从一楼一眼可以看到天空,还挺值的。”卢经理说。
“你看,这里原来是卫生死角,现在变成了电动车集中充电停放点。”石满金看到这些变化竖起大拇指:“贴心、暖心,变化很大,政府真心为民做实事。”
墙面街角有“记忆乡愁”群众称赞“很走心”
11月的阳光暖融融的。在径贝社区的小广场,居民有的在跳舞,有的在聊天。67岁的钟伟珍拿着小音箱到广场跳舞,见到记者来,她高兴地说:“不仅市容环境变美了,停车有序了,传统文化也‘活’了,你看,我们路边的墙上有麒麟文化,年轻人走在路上都能学传统文化呢……”
径贝原住民为客家人,现有原住民约250户,常住人口820人,外来居民及从业人口2.3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社区。在城中村综合治理中,该社区将占道搭建物拆除,将违规占用的空地利用起来扩成道路,建成小公园,交通便利性因此得到了提升,居民也因居住环境的改善感觉幸福满满。同时,小区内建了智能制动化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将垃圾的收纳部分埋入地下,避免垃圾在地面上的堆积,减少嗅味,解决垃圾暴露的各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径贝村的综合治理融入径贝原住民“团结、奋进、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客家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中心,提升径贝村容村貌整体形象。此外,该社区因地制宜将社区特色文化“麒麟”嵌入了城中村综合治理工程中,寓意是“风调雨顺、国泰平安、年年顺遂”。在整改之前,这面墙贴满了广告,如今则成为一个文化宣传点。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既要创好“面子”,又要建好“里子”。城中村综合治理,无疑关系到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据介绍,在西乡街道“双宜小村”建设中,该街道不仅注重提升“面子”,还注重提升“里子”,在硬件提升的同时,按照“一村一策”的建设原则,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细心挖掘、用心描绘,充分考虑各个城中村的特点,为城中村注入文化的因子。
一个个文化因子跃动在城中村,让近者悦、远者来。如今的西乡,市容面貌、人居环境、文明程度有了新的飞跃,文明之风扑面来,汩汩暖流润心田,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宝安日报记者 刘杰/文 刘安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