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小”事的宝安变迁

在宝安图书馆内阅读的市民。

宝安图书馆。

每年的11月是深圳读书月,宝安作为深圳市的人口大区,在读书这件事上毫不含糊,宝安人因为读书变得更文明有礼,宝安区也因读书显得更有温度,读书凭其公共属性,正在与城市的发展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馆之变

现在的宝安,图书馆随处可见

宝安图书馆,真红!前不久的国庆、中秋“双节”里,它迎接了11.3万人次的“来访”。它走红并不是一两天。自2013年投入运营以来,每天清晨宝安图书馆门前都有人排着长队等待入场。

经典背后是时光积淀。1979年,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宝安县图书馆更名为深圳市图书馆;1981年,宝安县恢复建制,并于1983年重新组建宝安县图书馆——仅有一间40平方米的书库、一间35平方米的阅览室。1992年,宝安县撤县建区,次年启用宝安图书馆大楼,也就是宝安人如今常提到的“宝图老馆”。之后20年,宝图老馆累计接待读者近2000万人次,直至2013年“交棒”现在的新馆——建面达4.8万平方米、藏书达百万册的宝安图书馆。

这几十年来,宝安先后实施“百村书库”“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联盟等计划。特别是2017年以来,宝安出台了《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紧密型垂直管理模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探索出“图书馆+公园”“图书馆+影院”等模式。目前,宝安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97家,其中区级图书馆1家、区图书馆直属分馆8家、街道图书馆5家、社区阅读中心38家、流动服务点7个、社区图书馆38家。

现在的宝安,图书馆随处可见,看书人无处不在,阅读氛围前所未有的浓厚。这背后是宝安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力满足民生需求的良苦用心。宝安图书馆馆长周英雄介绍:“现在,我们正对标先行示范要求,建立更加完善完备的基层阅读网络,让大家在宝安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享受到优质均等的阅读服务。”

读之变

阅读从线下走向线上

宝安图书馆兴东分馆“填满了”唐老和老伴的退休生活。

老两口住在新安街道兴东社区,距兴东分馆一步之遥。从十年前开始,唐老就和老伴每天到兴东分馆看书看报。之后,老两口添孙,兴东分馆再添一位小读者。在书海里“泡”大的孙子现已上小学了,成绩不错,老师常常表扬他“基础实、底子厚!”

龚霞霞家的故事有些不一样。近几年,龚霞霞一到周末就带着两个女儿参加宝安图书馆举行的“图图姐姐讲故事”等活动。“我大女儿10岁、小女儿4岁,课外时间经常参加少儿阅读活动。”龚霞霞是一名幼教老师,去年考取了“广东省阅读推广人资格证书”,希望引导更多人参与阅读。

唐老和龚霞霞的故事,是宝安群众阅读需求变迁的一个缩影。宝安近年来顺应时代变化、群众需求,大胆创新阅读服务载体、丰富阅读服务供给。今年来,举办“宝图星期讲座”89场,线上线下总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最高单场收看人数6.1万人;联合武汉大学成功打造高端品牌活动“珞珈樱花·湾区绽放——2020宝图武大名师云讲堂”,统筹开展“4·23世界读书日”“粤鄂澳共读半小时”“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深圳读书月”等系列活动68场。

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阅读活动更是形成了“宝安品牌”“宝安特色”:“图图姐姐讲故事”等品牌活动上线喜马拉雅FM、荔枝微课等平台,累计开展143场,2.9万人次收听收看。“粤开放、阅历史”地方文献专题展览、“抗击疫情”地方文献征集等活动受到群众欢迎。

写之变

宝安仍是“深港文化之源”

许多人认为,由阅读到写作,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必然过程,阅读的书籍多了,内心的表达欲也会相应增强。宝安区作协副秘书长唐诗就是这条“规律”的实践者之一。

唐诗在千禧年前后来到宝安,在那个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她主要从路边文学、地摊文学开始接触阅读,并慢慢探索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一路走来,她对宝安的文学创作环境发展深有体会。“宝安支持创作的平台越来越多,不但是区级的,街道级的也很发达,同时还有政策支持创作者走出宝安、深圳,走向全国。”她说,“宝安创作环境的好不仅体现在政策和平台的首屈一指,还体现在深厚城市人文上,特别是近些年,深圳其他区的、香港的作家也越来越多地来到宝安发展,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现在也还是‘深港文化之源’。”

许多案例都证明了她的看法。作为工业大区、人口大区,宝安的普通劳动者是自发创作的活跃主体,涌现了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等为代表的一批闻名全国的创作者。近年来,宝安连续举办全国打工论坛、劳动者文学全国名家推介会、粤港澳大湾区劳动者文学高峰论坛等,让劳动者文学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人之变

阅读让城市更文明

宝安区作协副主席唐小林认为,“阅读能解决人本身的一些需求”。

阅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爱好,但对于从事文学评论的唐小林而言,阅读既是爱好,同时还是特长。他表示,阅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习技能,阅读就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难题;另一类则是满足精神需求,通过阅读排解生活压力等。他说,前者是必须的,后者是需要鼓励的,要鼓励大家以开放性思维去阅读,多读多想,切勿盲目崇拜。

作为一名资深的“阅读者”,唐小林对阅读之于人和城市的积极影响有自己的见解。他以“泥砖房对比现代建筑更易产生灰尘”来作比喻解释说,人通过阅读,能解决精神上的空虚,可以增进见识,让人的脾性趋向文明,减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泥砖一直掉灰尘,这屋子怎么会干净呢?城市也一样,人变得平和了,城市也就文明了。”这一说法在宝安年年创新高的治安环境和文明水平中亦能得到印证。

有数据表明,深圳居民平均每日数字化阅读时超过80分钟。许多市民担心“作品质量不高、浅层次阅读”的数字化阅读对于读者的知识增进无益,对此,唐小林表示,人生是否愉快不在于知识的多少,阅读让人变得宽容,也有利于让人接受人生并过得更愉快。

人生之变

阅读是孩子的天然喜好

统计表明,超过9成的深圳居民认同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性。现在,阅读已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全市2019年人均年阅读纸质图书7.23本、电子图书11.21本。在区政协委员、民进深圳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幼儿教育专家荆杨看来,阅读对于人生发展影响深远,应“从娃娃抓起”。

荆杨解释说,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阅读是亲子有效陪伴的重要内容,对于孩子掌握通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介绍说,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孩子的阅读生涯通常由儿童绘本起步,这一阶段书籍呈“图多字少”特点,主要是家长为小孩子解读、讲睡前故事等,随后文字逐渐增多、家长解读逐渐减少,但陪伴仍需在位,以及时帮助孩子读懂内容。

对于不少家长反馈的“孩子对阅读有抵触”现象,荆杨认为主要是“书不对胃口”造成的。她表示,许多家长为孩子选书时存在误区,不是以孩子喜好为依据,而是以家长意见为依据,“这容易让孩子承受过多压力,在他们心中,阅读原是喜好,但家长把它变成了任务。”

“因为阅读就是孩子的天然喜好,并且会伴随他们一生。”荆杨说。

宝安日报记者 陈董成 何一航 /文 刘安邦 /图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