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黑臭水沟”蜕变成打卡“野餐胜地”

经过治理,茅洲河水质与两岸环境大为提升。

《工人日报》头版点赞茅洲河治理。

宝安讯宝安日报记者 陈董成/文 刘安邦/图)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7月16日,《工人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发了题为《广东致力于打好“文明牌”,为百姓推开“文明之窗”【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家门口的“诗和远方”》的重要报道,其中三分之一篇幅聚焦茅洲河治理工作,采访了宝安区委书记姚任,介绍了茅洲河(宝安段)的治理经验,并点赞了茅洲河从广东省水质最差的一条河、“深圳脸上的一道疤”到皮划艇训练基地、打卡“野餐胜地”的蝶变。

这份肯定来之不易。2015年,宝安区内66条河流有65条为劣V类水体,61条黑臭,茅洲河更因污染严重,“河水比墨水还黑、比石油还稠”,而被中央环保督察组严厉批评。面对上级部署和群众期盼,宝安背水一战,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宝安治水模式,用4年时间,投入400多亿,新建污水管网4000多公里,还清了过去40年高速发展的环保欠账,实现了“全域雨污分流、全域消除黑臭”和“明暗渠全河段达标、干支流全流域达标、晴雨天全天候达标”的目标。

如今,宝安大地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令人振奋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成效吸引了中央媒体采访团前来采风。以下是昨日《工人日报》对茅洲河治理工作的报道内容:

■新闻选摘

蝶变后的茅洲河

一碧如洗的茅洲河上,身穿红色救生衣、荧光训练服的皮划艇健儿,训练正欢。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被称为“母亲河”。过去,这里曾是船舶穿行、鱼虾成群。然而,随着区域经济、产业、人口爆发式增长,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茅洲河一度成为广东省水质最差的一条河,是“深圳脸上的一道疤”。

“掩鼻而过、背水而居、闭窗而眠”,是居住在河两岸居民的切身体验。

那么,昔日“黑臭水沟”是如何蜕变成打卡“野餐胜地”的呢?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治理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深圳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茅洲河建立了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共设置242名河长。创新推行“地方政府+大企业”的组织实施模式,流域内所有项目引进一个大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开展“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有效弥补过去干支流不同步、分段治理、碎片化施工的不足。

“茅洲河是广东水污染治理的主战场,宝安是茅洲河主战场的攻坚阵地。”深圳市宝安区委书记、宝安区总河长、茅洲河(宝安段)区级河长姚任介绍,茅洲河(宝安段)开展“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共清除排污口1419个,清淤328万立方米,拆除违建17.6万平方米,打通巡河路97公里。此外,宝安区还实施全域范围完整意义的雨污分流。2016年以来,茅洲河宝安片区投入154亿元开展小区立管、庭院管及市政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同时,还新建污水处理厂(站)3座,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在开展“溯源纳污”行动中,该区整治茅洲河片区的暗渠、暗涵49公里(最新数据为75公里),消除截污总口41个(最新数据为48个),暗涵重新成为清水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治水过程中,不少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巡河护河。宝安区有一支成立于2019年的护卫队,由100多名退休老人自发组成。这些银发队员每天巡逻河岸,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河长。治水4年来,茅洲河涅槃重生,如今白鹭翔集,龙舟竞渡,旧貌换新颜。2019年11月起,茅洲河水质达地表水Ⅴ类,全流域所有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