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宝安工匠”彭树林:工艺堪比百万级机器的“磨刀人”

人物简介 彭树林,1977年生,湖南双峰县人,深圳市中天超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工磨班组长。他从事手工磨刀24年,擅长通过看水花、听声音、摸手感进行刀具刃磨。他刃磨的刀具可以弥补数控机床的缺陷,刀具寿命是数控设备处理的两倍以上;他与工艺工程师共同设计的一款夹具,助力公司产能提升2.5倍。

说起磨刀,许多人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飞溅的火花、汗流浃背的硬汉,甚至“霍霍向猪羊”的热闹场面。但现代工业里的“刀具”概念,早已超出生活范畴,泛指机械制造中的“金属切削刀具”。

不管概念和范围如何变化,“磨刀人”的核心作用依然没变。深圳市中天超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超硬”)的彭树林就是一位现代工业里的手工“磨刀人”。彭树林在刃具行业已经坚守了整整24年。他坚持初心,不断优化“手工磨刃”的技艺,通过看水花、听声音、摸手感等方法,大幅度提升刀具表面质量和寿命。他还凭借丰富的经验设计专用夹具,在手动工具磨床上实现了高精度刀具的刃磨加工,其精度和效率甚至超过售价百万元的机器设备。

他的手工磨制精度可与机器媲美

1996年,彭树林经人介绍,进入中天超硬操作手工磨床,一做就是24年。

随着技术发展,这个行业的机床设备不断更新,逐步有了数字化显示仪器,刃制刀具不再“只凭感觉”,而是可以通过数显仪器得知具体的数据信息,从而进行更精确的操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刃具制作环节都可以交给机器。在刃具制作的很多环节里,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艺仍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彭树林的手工磨床技艺就在此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益于丰富的经验,彭树林刃磨出来的刀具精确度高,可以弥补数控机床的缺陷,刀具寿命还是数控设备处理的两倍以上,足以与价值百万元的设备媲美,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他也因此成为了闻名全公司的“大师傅”。

除了操作磨床,设计夹具也是刀具制作中的一项关键工序。而这也是彭树林的“绝活”,凭借这个能力,他提升了生产效率,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效益。

有一次,公司接到一个订单,客户要求每天生产500片刀具,且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当时,公司每天只有生产200片刀具的能力,怎么办?彭树林挺身而出,日夜赶工,短短几天内就改装了一款夹具。在保证精确度的前提下,让公司的生产提升到500片/天,为公司带来数十万元的收益。

坚守“老手艺”,学习新技术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彭树林的精湛技艺,正是他沉下心来,24年如一日坚守的成果。

“刚进厂的时候我是学徒,师傅要求特别严格。那时候,一个月要做几十上百款刀具。”彭树林回忆,他进厂一年后师傅离开了,他只能快速独立,自己慢慢摸索。他一步步从入门做到熟练,从学徒干到师傅,“我觉得要做就做到最好。”

刃制刀具虽然是手工活,但有些刀具也需要花上几年时间才能研制成功。因为是手工操作机床,危险系数也不低,“看水花,听声音,心都是悬着的,做学徒的时候手上经常划出一个个口子,后来成为熟练工了才好一些。”彭树林说。

如今,老师傅彭树林已经是工磨班组的“老大”,成为了技术骨干,班组的年轻人争先恐后地向他请教。这些,都令他感受到坚守工艺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也让他更加珍惜这份“老手艺”。在彭树林看来,要想成为“高手”,就要学会坚持。

数字化时代,彭树林坦言也感受到一丝压力。空闲的时候,他会学习数控机床的知识和操作,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发展和公司需要。“人这一生,不仅要干,还要学,学到老活到老嘛!”他笑着说。

宝安日报记者 何冬英 通讯员 邬云 张璐婷 文/图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