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电动车戴头盔的人明显多了 宝安多个街道电动自行车备案率达100%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6月3日讯(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陈震霖)4月初,深圳市在宝安、光明两区试点电动自行车备案登记,给电动自行车一个“合法”身份。首张电动自行车“车牌”发放即将满两个月,备案试点情况如何?
记者昨日在宝安区实地采访发现,目前该区多个街道如西乡、福永、燕罗、沙井、松岗等电动自行车备案率达100%,实际“上牌率”均达到70%左右。电动自行车备案并增加车牌标识带来的好处也逐步显现,多个街道交安委办主任向记者表示,备案试点以来,“骑电动车戴头盔率增高、市民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备案过程强化交通安全培训
昨天,在宝安区新安街道宝民社区工作站,记者见到陆续有市民前来给电动自行车备案。
市民张先生说,此前已在手机上完成信息录入,但系统提醒他还需要进行线下培训才能最终取得“车牌”,所以前来社区继续备案。
“市民在小程序上录入信息后,还需要进行线下的定点培训,由经过授权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确认后,市民的信息才能提交到系统,然后由交警提交到生产车牌的厂家。”新安街道交安委办主任刘铭介绍,整个线下培训过程一般需要20分钟。
今年4月9日,宝安第一张电动自行车“车牌”在新安街道发出,这项政策逐渐家喻户晓。“目前绝大部分市民是知道这个政策的。”刘铭感受到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骑电动自行车戴头盔的人明显增多了,“我们在学校门口进行抽样检查,戴头盔率能达到80%以上,在宝安大道和创业路则超过了90%。”
松岗街道也有同样的变化,目前该街道的“上牌率”已经超过70%。“走非机动车道的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违法乱窜人员明显减少。”松岗街道交安委办负责人透露,该街道骑车戴头盔率达到90%。
沙井街道壆岗社区第一书记张志红明显感受到电动自行车备案登记试点带来的好处,“上牌后大家上路自觉多了,不好意思冲红灯,交通也更加有序、流畅。车主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也更强了,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另外,上了牌,车子一旦丢失也便于查找,提高了电动车盗窃破案率。
社区备案卡口前移堵漏洞
“目前仍有存在误解、不愿上牌的市民。”刘铭坦言,部分市民认为,给电动自行车增加车牌标识,是为了更容易拍照罚款,所以不到被查扣的一刻不会去上牌。
也有一些顾虑存在客观原因。“比如说电动自行车不能走机动车道,很多路段实际上缺乏专门的非机动车道。像今年我们街道要完成42公里的非机动车道建设,但这个里程对全新安近200公里的总里程来说是不够的。”刘铭说。针对这种情况,宝安区许多街道社区都做了创新和努力,加大市民对电动自行车备案试点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作为宝安特大型社区的壆岗社区,城中村、商住小区、企业宿舍等较为密集。为提高备案率,该社区在重点路口、社区检疫卡口、企业园区、学校、大型商场、商务楼宇等处设置了17个卡口点位,并准备好备案宣传资料,主动协助完成备案过程,而不是等待市民到社区定点办理。目前该社区备案量10898台,完成率111.27%。
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监管电动自行车违规行驶、室内充电等行为
电动自行车如何监管?借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创新。目前,已有宝安区燕罗街道等结合此次电动自行车备案试点工作开展尝试。燕罗街道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推动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为每一辆电动车安装唯一的“电子身份证”,从而实时监管电动车违规行驶、室内充电等行为。
记者日前在燕罗街道罗田社区工作站备案现场看到,工作人员为前来备案的每一辆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和车身分别安装上一张RFID芯片标签,并现场测试安装可靠性。每张标签通过后台系统关联人员、车辆、居住地址等相关信息。
工作人员介绍,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从而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已经广泛应用于商场、图书馆等防盗系统。
借用RFID技术,燕罗街道是如何实施电动自行车监管的呢?
据了解,给电动自行车安装“电子身份证”后,燕罗街道还在主要公共场所、交通路口、住宅楼出入口等处安装RFID智能工作站,当有电动自行车或者电池进入时,工作站可立即识别,进行声光报警提示。同时,也可联动摄像头进行抓拍,将车辆信息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后台,从而达到有效管控的目的。
针对电动自行车违规进入楼栋充电频繁引发火灾隐患的现状,燕罗街道还选取一处住宅楼作为试点,在出入口安装RFID管控设备,当有电动自行车进入时,设备将主动报警,并将出入车辆、人员、时间等信息传输至后台系统,这一运用,可实时管控电动自行车室内充电行为。据悉,宝安区将在全区推广这一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