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胃底粘膜下发现巨大肿物 经内镜微创成功剥离

深圳新闻网宝安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钟满香 通讯员 秦先锋 黄超)今年4月1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别彩群、秦先锋团队成功为一名65岁女性老年患者实施内镜下胃底巨大粘膜下肿物剥离术。据悉,该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刚刚发展起来的内镜新技术,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能够独立开展的医院很少。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迈上新台阶!

日前,患者因上腹不适慕名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医,门诊胃镜发现胃底一巨大粘膜下肿物,遂收住院治疗。住院后,经过术前检查等综合评估,别彩群、秦先锋主任团队决定拟先行超声胃镜检查,明确肿物来源,再拟实施内镜下胃底粘膜下肿物挖除术将患者胃底肿物切除。通过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征得理解并签字同意内镜下切除肿物。

术中,秦先锋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底一大小约3.5cm巨大粘膜隆起,表面粘膜光滑,活动度可,然后行超声胃镜检查,发现该肿物来源于胃的固有肌层,大小约2.5cmX3.0cm,考虑胃间质瘤可能性大,拟行胃镜下粘膜下肿物挖除术,遂用粘膜切开刀沿着肿物周边粘膜切开,然后行粘膜下剥离,发现肿物后,继续剥离,将肿物充分暴露,用圈套器将肿物圈套完整切除,创面整洁,未见出血,最后予以荷包缝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病理结果为极低风险胃肠间质瘤。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患者已康复出院。

据秦先锋介绍,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潜在恶变风险,因此对临床发现的粘膜下肿瘤均需手术治疗。既往认为这类病变不能在内镜下切除,只能以外科开腹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为主,但往往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术后生活质量下降,对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影响大。近年来,“内镜粘膜下肿物剥离术(ESD)”的诞生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该技术通过胃镜下,手术器械切开病变表面及周围粘膜,充分暴露病变,完整剥离瘤体,最后予以荷包缝合创面,患者无需开腹,术后恢复快,腹部不留疤痕,胃生理解剖结构也完整性保留,患者及家属非常乐易接受。

随着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粘膜下病变的患者被发现越来越多。这些病变不同于粘膜的病变,内镜下可以看到明显的隆起,但表面的粘膜是完整的,这些病变包括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内分泌瘤、纤维瘤、异位胰腺、囊肿等,如早期发现,行内镜粘膜下剥离,均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等的效果,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该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技术走在了国内的先进行列。此外,该科室早已先后成功开展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物切除术(STER)、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等前沿技术。这些新技术能够精准治疗消化道早癌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使越来越多患者免于传统外科手术之苦,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减轻负担。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