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郑毓秀:宝安的女儿
【编者按】
郑毓秀,1896年出生于广州府新安县西乡屋下村(今属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她的出生年份有1891年、1894年之说,此处以其自传《我的革命岁月》为准)。
她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中华民国民法》五人编撰小组唯一的女委员,先后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私立上海法政学院校长,她在近代国民外交、法制建设、教育领域颇多建树,为争取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殚精竭虑,堪称粤港澳大湾区历史上的一代翘楚。
▲郑毓秀(1896—1959)毕业照
1926年,美国出版郑毓秀英文自述《来自中国的少女》(A GIRL FROM CHINA),1943年美国出版郑毓秀自传《我的革命岁月》(MY REVOLUTIONARY YEARS)。
南方传媒集团旗下的广东经济出版社近日推出深圳文史学者、宝安区文化顾问刘中国等翻译的这两部传记中文本。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郑毓秀自述、自传翻译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其故里深圳市宝安区委区政府、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鼎力支持,获得宝安区宣传文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中共宝安区委书记姚任为中译本撰写了序言,读创/深圳商报经授权刊发,以飨读者。
郑毓秀:宝安的女儿
——《来自中国的少女》《我的革命岁月》中译本序言
◎姚任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宝安是一块风水宝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人文积淀。与仰韶、马家窑、屈家岭、河姆渡历史同期的咸头岭人类遗址,充分证明早在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片热土上开创了可以媲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灿烂文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宝安建县,1680多年来,其建制沿革绵延不断、文明发展经久不息,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近现代以来,在山河破碎、民族危难、社会巨变、思潮涌动的历史格局下,宝安得风气之先,成为风起云涌中国“大革命”的重要地区。1900年,孙中山先生策划领导庚子首义,在宝安三洲田村打响了武装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1982年宝安县政府专门在此树立庚子首义纪念碑)。1924年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农讲所学员黄学增等创建了宝安地区最早的中共党的组织,并于1928年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抗日战争时期,宝安军民组建抗日武装队伍,坚持敌后抗战,建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组织了闻名中外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保存了中国“左翼”文化的火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宏伟历史进程中,宝安更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引进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先河,开创了多个改革开放史上的第一,创造了世界经济史、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革故鼎新、得宝而安。在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宝安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精彩缩影。
业绩由一代代人创造和谱写,历史是一代代人镌刻和标注的。宝安这片热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从晋代著名的“南粤孝子黄舒”、清代为民请命的巡抚王来任、近代著名外交家罗昌,到农民革命领袖、宝安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始人黄学增等,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宝安儿女百折不挠、前赴后继,不断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这两部传记的主人翁郑毓秀就是宝安儿女中的杰出代表。
郑毓秀,1896年出生于广州府新安县西乡屋下村(今属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她的出生年份有1891年、1894年之说,此处以其自传《我的革命岁月》为准)。她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中华民国民法》五人编撰小组唯一的女委员,先后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私立上海法政学院校长,堪称粤港澳大湾区历史上的一代翘楚。
▲《来自中国的少女:郑毓秀自述》
【法】B·凡·沃斯特笔录
刘中国译
广东经济出版社
从郑毓秀的自传可以看出,她从小聪慧,富有反叛精神,追求人格独立。为了追求平等,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矢志抗争;为了追寻理想,远渡重洋潜心求学,教书育人,百折不回,成就斐然;为了捍卫国家利益、推动民族进步,热血慷慨,侠义担当,尽忠职守,至诚报国。特别是始终思想进步、支持革命,不遗余力襄助赴法留学学生,躬身甘做铺路石,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许多革命前辈来往密切。在风起云涌、血与火交融的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郑毓秀及其家人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相连,是一个时代的重要角色和见证人,更是一些重大事件的参与者、推动者,这两部译著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不为人知的重要历史场景。
▲《我的革命岁月:郑毓秀自传》
郑毓秀著
刘中国译
广东经济出版社
——郑毓秀五岁坚拒缠脚陋习,十四岁写信解除与两广总督之子订下的婚约;1925年获得索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作为首位东方女性以平等身份登上西学东渐舞台。郑毓秀回国后,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部驻京调查委员,以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私立上海法政学院校长。作为《中华民国民法》编撰五人小组里唯一的女委员,具体参与了当时民法典的编纂制定,在近代妇女解放、法制建设、教育发展领域建树颇多。
——1909年郑毓秀赴日本留学,不久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初期,她置生死于不顾,来往于天津和北京,为革命党人运送炸弹,并参与刺杀当时的清廷大臣良弼和内阁总理袁世凯,在加速清帝退位、促进共和的历史关头,显示了一个侠女的本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期间,郑毓秀大义凛然,勇敢地参与阻止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徵祥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展现了一代女杰的爱国丹心。
——1920年12月,郑毓秀带领中共早期党员刘清扬等二十名女生赴法留学,并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周恩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刘清扬、陈延年、赵世炎、李隆郅(李立三)、邓希贤(邓小平)、何长工、李维汉、郑超麟等早期共产党人关系密切,对生活困难的勤工俭学学生多有资助。1921年5月的天津《益世报》(周恩来此时任该报的海外通讯记者)的长篇通讯中对郑毓秀的资助多处称赞。向警予在1922年3月12日的信函中也高度赞扬了郑毓秀的义举。
——在抗战期间,郑毓秀迭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司长、次长,她的丈夫魏道明博士任行政院秘书长。她的侄儿郑云(族名宝成)、侄女郑汉英均为空军飞行员,他们驾驶战机,鹰击长空,英勇迎战来犯之敌。郑毓秀在《我的革命岁月》中写道:抗战期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深信,中国最后将摆脱苦难与血污,赢来胜利。这绝对是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国民精神的复苏。所有的人都满怀最终迎来胜利的信念,并在信念的支撑下浴血抗战”。郑毓秀最爱唱的就是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她写道:“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由谁演唱或演奏这首歌,总是令我感慨万千,心跳随之加速,潸然泪下。令人泪如泉涌的是一种来自心底的骄傲,而不是悲伤忧愁。”
▲1938年5月庐山谈话会上部分代表合影。邓颖超(二排左五)、郑毓秀(三排左三)、宋美龄(前排左三)、吴贻芳(前排左五)
——1941年,郑毓秀的丈夫魏道明被任命为驻法大使,次年转任驻美大使(接替胡适)。郑毓秀随行赴美开展外交活动,曾任美国援华会名誉主席,呼吁同盟国与华侨支持祖国的抗战大业。尤其是1943年1月11日,魏道明以驻美大使身份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国务卿赫尔签订《中美新约》,宣布废止美国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等,堪称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的开创之举。此外,郑毓秀夫妇代表中国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筹建,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的提升,并与出席联合国旧金山制宪会议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魏道明、郑毓秀夫妇抗战时期在华盛顿
——郑毓秀年少离乡,求学京津,负笈重洋,奔走国是,却始终珍视故乡家园,在繁忙的工作中,还数度回乡探视,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黯然去国,仍对乡梓故里魂牵梦绕。郑毓秀在《来自中国的少女》中描绘她赴法留学前夕返乡的情景,仍然清晰地记得“我们家过往的辉煌壮丽”,并为自己看到的大宅院感到自豪,她深有感触地写道:“我想,我家这座大宅院,不妨看作是中国自身状况的一个象征符号。那些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异邦人士认为,我们的国家衰老腐朽、破败不堪,但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灵魂是完整的。”郑氏祖屋、大盆菜、沙井蚝、自梳女、春节与七夕等宝安的情景风物、风土民俗,在郑毓秀的书中随处可见,满满的都是对故乡的追忆、眷念与祝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距那个烽烟岁月百年的时光里,匆匆的我们也许快要忘了这些历史的印记。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历史不仅仅是宏大叙事,更多的是存在于身边、印刻于人们记忆深处的一个个鲜活人物、动人景况。这次郑毓秀的自述《来自中国的少女》、自传《我的革命岁月》中译本的出版,以及这套郑毓秀研究书系的陆续付梓,恰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再次感受“振兴中华”的激壮呐喊和艰辛追求,抹去历史的尘埃,唤起一些不应该忘却的记忆。
▲耶鲁大学教授苏炜为丛书题词
习近平总书记讲:“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郑毓秀身上所代表的,正是无数仁人志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抛头颅、洒热血、救亡图存”的担当精神;所传承的,正是一辈辈宝安儿女“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基因。中华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灿烂不熄,就是因为这种情怀精神的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就是因为这些文化基因所铸就的民族脊梁顶天立地坚不可摧。
宝安湾畔,千年潮生;伶仃洋侧,风正帆悬。回眸西乡河,郑毓秀年少读书的绮云书室复现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当年的固戍码头更加宽阔坚固,咸了大美西湾红树林公园的靓丽景观。市民徜徉其中凭栏听涛,远眺鸥鹭齐飞、海天—色,感受岁月静好,郑毓秀等一代代人奋斗的理想已经变成现实。伫立珠江口潮头,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粤港澳世界级大湾区崛起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空间之变、产业之变、创新之变、技术之变、格局之变,宝安又一次站在了时代风口,更需要始终不忘初心,从一代代宝安优秀儿女身上汲取奋斗的正能量,不断汇聚起再出发的磅礴力量。
我与刘中国教授相识颇早,二十多年间,教授一直致力于深港(宝安)历史文化研究,孜孜矻矻,勤勉耕耘,先后出版了《大鹏所城——深港六百年》《明清两朝深圳档案文献演绎》《民国时期深圳档案文献演绎》《容闳传》《刘铸伯传》等一系列卓有影响的著述;始终关注着宝安的人和事,多方考证、悉心整理,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不凡过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期,刘中国教授更不辞辛劳组织郑毓秀研究系列图书的翻译及写作、编撰,并嘱托我一定要为这套书作序。
我深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只会挽起裤脚干活,本应婉拒,但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宝安开启“大湾区”新征程的历史坐标下,深入发掘介绍宝安重大历史事件、传扬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精神,给后人树立典范和标杆,进而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来了,大地永存,使命永在。思虑及此,只好承命写下草草数言,谨为推介。
作者简介
姚任,男,汉族,1963年6月生,广东省遂溪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