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新:37年扎根施工一线 筑就3600米“事业线”

陆建新

1982年,陆建新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测量专业中专毕业后,一直扎根施工一线,工地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陆建新先后在国内外8座城市施工,有的工地一待就是好几年。他不图清闲,主动舍弃安逸的更高层级的管理岗位,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始终坚持与施工技术打交道、与一线工人打交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了突出业绩,实现了人生价值。

爱岗敬业 37年坚守扎根施工一线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不少企业、机构、猎头公司都曾向陆建新抛出“橄榄枝”。面对企业多次开出数百万元年薪的诚意聘请,他都婉言谢绝,选择坚守施工一线。陆建新说,“要把工作当修行,专注做一事,虽然年复一年很辛苦,但干的都是地标工程,我觉得无上光荣。”

37年来,陆建新参建工程44项、总高度超过3600米。目前,国内已封顶的7座100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楼,陆建新主持承建了其中的4座。作为总工程师参建了时年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作为钢结构项目经理参建了时年广州第一高楼广州西塔(437.5米)、时年深圳第一高楼京基100(441.8米)、如今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600米)。他参建工程总高度达3600余米,业内无人能及,被誉为“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同时他还承建了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大跨度钢结构工程。

勤钻苦练 破解过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

虽然陆建新只有中专学历,但他乐于学习、勤奋钻研。在长达14年的施工测量员生涯中,他白天在施工现场奔波,晚上或研读技术书籍,或与工友们伏案探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提升。除了测量员,他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等。公司每引进一台新设备,他都要深入工地,潜心研究其原理和使用技巧。工地上的绝大多数设备,他都能熟练使用。

2000年,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项目,计算机刚开始在工地使用,他就巧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核对手工计算数据,极大提升了效率和精度。2004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陆建新带领团队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2007年,广州西塔项目,发明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创造“两天一层楼”的高层建筑施工世界纪录。2012年,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带领技术骨干攻克世界级难题,研发出国际领先的悬挂式塔吊支承爬升技术,节省工期近百天,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该技术也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同样在这块工地,陆建新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创下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记录。

37年来,陆建新主持研发的11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主持及参与完成的国家专利400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中建钢构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参与了其中4项,个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我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从落后西方半个世纪跃升为世界领先水平,将中国建筑高度从100米级攀升至600米级的世界高度。

敬业奉献 谱写新时代工匠精神

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陆建新始终牢记对项目、对员工的责任,每天提前半小时到项目现场,每天坚持到工地巡查,每周一6时50分组织召开安全晨会,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始终如一。项目图纸再厚,他也会在第一时间看完,并仔细研究,确保项目不因错看、漏看图纸而打糊涂仗,不因没有发现设计缺陷而打窝囊仗。为了更换京基100项目一台损坏的塔吊油缸,陆建新亲自赴广州西塔项目看着同型号油缸从400多米的高空安全卸下来,自己才放心。“山竹”台风登陆之前,虽然工作人员已对工地进行了检查,陆建新仍亲自进行细致巡查,确保到位后才撤离。无论是抓施工质量还是项目管理,陆建新都将一份责任装在心中。

为了工作,陆建新他放弃外出脱产进修的机会,至今依旧是中专学历。论资历,他早已是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公认的顶级专家,本可以晋升至更高的管理层,却始终扎根在条件艰苦的施工一线。秉承建楼育人理念,无私传授知识和经验,把责任心和工匠精神一并传承给年轻人。在他的培养下,40多位年轻的技术人员逐步走上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等岗位。

如今,陆建新依然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奔波于各个施工工地之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真谛,书写着敬业奉献的精彩华章。他的辛勤奉献化作了幢幢“擎天之柱”、座座时代地标和累累科技硕果。37年风雨兼程,37年驰骋工地,陆建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用3600余米的超高层建筑施工业绩,丈量人生的高度,以专业敬业,继续谱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篇章。

宝安日报记者 杨文静 通讯员 彭阳 文/图


[责任编辑:贺靛婧]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