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小学荣膺全区唯一深圳市“小课题优秀示范校”
黄埔小学承办区“小课题”示范课题成果观摩会。图为“关于咖啡渣变废为宝的研究”课题组向与会嘉宾介绍课题开展情况。
黄埔小学学子在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分获金、银奖。
研究性学习已成黄埔小学学子的学习常态。
咖啡渣牛奶盒都是宝 黄埔小课题,全市获大奖
咖啡渣有着天然香味,能否用来除异味?咖啡渣形态与洗衣粉相似,能否吸附油污?咖啡渣前生乃植物果实,能否埋进土里当作肥料?咖啡渣模样与竹炭差不多,是否可以除甲醛?
在大家将咖啡渣视为废渣毫不犹豫丢弃时,黄埔小学杨佳妮等4名同学带着上述疑问,以“咖啡渣变废为宝”为“小课题”展开探究。
在周嘉怡老师指导下,该课题组成员上网查资料,参观咖啡馆,与咖啡师交谈;收集咖啡渣后,前往壹方城购物中心、沙井地铁站等处,派发给市民请求协助进行除异味调查;此外,还自制设备进行除甲醛实验。
该课题组深入探究发现,咖啡渣可以变废为宝——用咖啡渣和清水清洗锅碗,能有效去除油污;将晒干的咖啡渣埋入花盆,不仅有助植物生长还可以防虫侵害;咖啡渣在密封条件下不能去异味除甲醛,但在不密封的条件下却能明显去异味除甲醛。
如今,大众的生活中离不开牛奶。按一家五口、每人每天喝一盒牛奶计算,100个同等家庭一年便丢弃近20万个牛奶盒。
带着“牛奶盒回收利用是否可行”的疑问,黄埔学子柯世杰和6名同伴在林翠青老师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和到光明农场大观园、牛奶厂实地考察展开研究,发现法、美、日、德等国家都有成熟的牛奶盒回收经验,国内已有光明乳业等公司采取行动,网上亦能找到诸多牛奶盒回收设备。同时,牛奶盒经过分离后的纸浆可以制成纸张,铝塑部分可加工成塑料粒子,成为花盆、垃圾桶、排污管道、课桌椅等塑料制品的制作原料。
鉴于此,该课题组编写了牛奶盒回收“三字经”并印制宣传手册,向师生、家长倡导牛奶盒回收。同时提出“谁生产谁有责”“谁使用谁有责”观点,并建言城管部门设置专门回收设施,与相关企业合作变废为宝;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聚焦小学生核心素养 师生手拉手,踊跃做课题
“关于咖啡渣变废为宝的研究”和“牛奶盒回收可行性研究”,不过是黄埔小学2017年获得市教科院立项“小课题”的冰山一角。
2017年,该校共有14个“小课题”获市教科院立项,其中11个获得市财政经费资助,成为全区小学组“小课题”立项之最。如今,随着“小课题”顺利结题并择优参评,又获2个全市一等奖、1个全市二等奖和3个全市三等奖,获奖总数居全区第一。
突出成绩的取得,源于黄埔小学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早在2014年7月,该校便申报了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行动研究》。
2017年,校长陈转英抢抓市教科院开展“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课题”活动的机遇,并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关注孩子们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成立学生“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再请市、区教科院专家论证,推进学生“小课题”研究路线图新鲜出炉。
首先是搭台子。学校推出“推进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方案”,并在经费、制度、培训、评优等方面提供保障,让全体师生特别是年轻教师动起来。
其次是引路子。学校创造条件鼓励老师参加学习培训,并为每个“小课题”组购买了一本由市教科院推出的优秀“小课题”成果集,还多次邀请市、区教科院专家到校开办讲座,指导一线教师快速成长。
再就是压担子。学校要求每位行政和年轻教师都要担任“小课题”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共同成长。
此外,该校群策群力,聚焦“小课题的选择”“小课题申报材料和实施方案的撰写”,提供范本。同时推出“小课题”计划表、任务单和记录单,让课题组做到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记录、活动后有反思。
下午的综合实践社团活动时间,以及周末或节假日,在黄埔小学校园或沙井街道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该校师生乃至家长一起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身影。
师生爱上研究性学习 课研成示范,科创成标杆
有一组数据,成为黄埔小学师生爱上研究性学习的直观写照:2017年,该校共有300多名学生、49位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2018年,参与“小课题”研究的学生、教师更是热情空前。
受益于“小课题”活动的推动,黄埔小学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前的学困生如今进步惊人,教学质量与日攀升;性格内向从不举手的同学变得阳光自信成为班级辩论赛的优秀小辩手,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校先后两次承办区“小课题”成果展示会,并承办了一次全区性的“小课题”结题观摩活动,一举成为“小课题”研究示范学校。
同时,受益于“小课题”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该校科创教育得到同步、迅猛发展,以“动手、创新、探究、求实”为特征的科创教育模式已经成型。
该校还因地制宜,建立了以“五室(科学探究室、机器人室、3D打印室、创客计算机室、STEAM中心)一长廊(科学长廊)”为主,其他活动室为辅的科创实践场所;从高校招聘专职科学教师,鼓励学科融合培养科普骨干,从知名科普公司引进外援,三管齐下优化师资;建构“1(一周两节科学课)+X(每人至少参加一项科技活动)+Y(为特别热爱科学的学生量身定制科创课程)”的科普教育课程体系。
如今,该校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学生参与度达到100%。5年来,该校学生荣获区级以上科创类竞赛一等奖多达20个;去年1月,曾开元荣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去年8月,曾开元同学的《百叶窗式防偷窥密码输入器》和江旻朗同学的《静脉输液换药提醒装置》,在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分获金、银奖。
该校也先后获评宝安区科普教育基地(全区仅10个)和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成为科创教育标杆学校。
宝安日报记者 刘正金 通讯员 曾贤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