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宝安 共商非遗保护与传承
第二届宝安民俗文化论坛举办,专家学者为宝安民俗文化节点赞
深圳新闻网宝安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梁琪琪 谢莹 实习记者 黄秀芳)12月19日,主题为“传承共享·记住乡愁”的第二届宝安民俗文化节在宝安区新桥街道清平古墟隆重启动。第二届宝安民俗文化论坛也于当天下午准时开场,众多专家学者齐聚清平古墟,共商宝安区民俗文化发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推动宝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据了解,本次论坛邀请了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副会长、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深圳市著名文物专家张一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要负责人郑永森等民俗专家。论坛上,各位专家结合宝安区民俗文化的发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粤港澳大湾区同宗同源的涵养展开讨论,并纷纷为本次宝安区民俗文化节点赞,既让市民在参与中了解悠远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又进一步提高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明军在致辞中介绍,宝安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90处,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非遗”名录1个、省级9个、市级15个、区级29个,位居全市前列。他表示,宝安是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红色土壤、湾区核心,认识宝安要从宝安历史开始。
论坛上,郑永森从文化育人的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他将文天祥侄孙文应麟望烟楼的典故作为切入点,指出要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内化于宝安市民的信念,外化于行为规范,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
张一兵则从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展开论述。他通过讲诉宝安从司盐都尉为东官郡再到封邑的演变,以及宝安盐业和蚝业的发展的数千年的历史,有力回击了人们对“深圳是文化荒漠”的质疑。他提出,深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许多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
王程太在发言中为宝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点赞。他说,宝安非遗项目总量多、种类齐全、品质优秀,和区委区政府、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宝安有许多做法都走在前列,比如率先对非遗项目进行资助。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在有价值,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在“双区”驱动下,宝安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走出去与国际接轨。
据了解,宝安素有“深港文化之根”的美誉,在东晋时就已建县,有1680多年历史,保存着诸多历史文化古迹,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非遗项目总量多,种类齐全,特色鲜明,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为民俗文化论坛的举办奠定了浓厚的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