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创高地”

2020宝博会集中展示宝安产业发展成果、未来规划、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全面展现宝安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优质营商环境。

宝安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国际化行政服务大厅,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为宝安企业提供成果转移交易和面对面磋商机会。

这几年,本报记者在宝安区采访了不少企业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就是不管外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都还是愿意扎根在宝安,与宝安共发展。原因就是地方领导把他们当“心肝宝贝”爱护着,区委区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得他们在宝安创业、发展有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后,尤其是2018年以来,宝安区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科学谋划宝安新时代发展蓝图的战略纲要,提出要建成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典范。其中的智创高地,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创新创业高地、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高地。

几年来,宝安区通过不断深化产业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新征程,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未来、赢得时代。

坚持产业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宝安区大空港热火朝天的工地旁边,一片近1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以激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新城,这是总投资51.7亿元、未来5年的产值有望突破300亿元的大族集团全球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焱说,大族激光为60多个行业的工业企业提供设备,近年发展进入“井喷期”。为了支持大族激光扩建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宝安区虽然土地十分紧张,但还是用腾笼换鸟的办法置换出近10万平方米的项目土地,整个过程用时不到4个月。

深化产业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宝安区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国家战略目标,也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宝安区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市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在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典范”的目标,明确打造“四个生态”的战略路径,将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高质量产业生态放在首位,剑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配置,宝安区出台了《深圳市宝安区工业控制线管理办法(试行)》,划定不少于75平方公里的工业控制线;强化土地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公共属性,落实拓展产业空间5项政策,加大统筹开发、集约利用力度,全力盘活有限土地空间资源,把好空间精准配置给好企业、好项目;深入实施“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不断推进产业空间供给改革,通过工业控制线、“工业上楼”、产业遴选、农地入市、产权换股权等多种方式,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开展新桥东等8个平方公里级工业区连片改造,清理“散乱污危”腾出产业空间57万平方米,全口径清理闲散用地30宗84万平方米,改工类更新项目增至65个,占地面积5.4平方公里,数量和面积全市第一;改造升级工业园区33个,为201家企业提供空间,腾讯、维沃、融创、雪花、俊峰、易尚等优质项目成功落地,“宝商方阵”不断壮大;创新出台国企“人才、激励、容错”机制,全市率先建立股份合作公司股权分置、流转和退出机制,完成8家公司改革试点,区属国企、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采取单一来源谈判为119家优质企业提供空间175.77万平方米。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在“体系”,需要整体和大局观念,将宝安的经济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相联系,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宝安区提出壮大“四大经济”,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打造智能经济高地,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推广50个应用场景,创建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个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加快发展会展经济,举办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等21场专业品牌展,争取承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分会场;布局发展海洋经济,加快中欧蓝色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推动中国海工等海洋龙头企业落地,争取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海洋国际组织落户;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编制临空经济发展规划,申报国家物流枢纽规划,推动怀德临空经济产业园建设,筹划新设1平方公里空港综合保税区。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8月6日上午,在2020宝博会、智博会召开期间,宝安区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召开2020年实体经济发展标杆企业表彰大会。“大家都是宝安的心肝宝贝。”区委书记姚任在致辞中表示,宝安将悉心呵护、贴心服务、全力保障优质企业发展,鼓励企业保持信心、聚精会神、专注发展,展现宝商风范,为宝安、深圳经济增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企业是产业的基石,产业是宝安的立区之本,宝安的发展离不开宝安优质企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协会、园区的支持和奉献。为鼓励企业扎根宝安,引导企业坚守实体经济,宝安区于2019年首次组织实体经济发展标杆企业评审,表彰坚守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创新等标杆企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优秀协会,鼓励企业扎根宝安、引导企业稳定前行、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推进宝安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出口大区和智能制造强区,宝安始终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坚定坚守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基础雄厚,创新动力强劲,区内有制造业企业5.1万家,其中规上企业368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85家。2019年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区第七,工业实力居全国百强区第六。

“银宝山新扎根宝安20年了,亲眼见证了宝安的腾飞,宝安区委区政府关心支持制造业、壮大实体经济的初心一直没变,才有了今天宝安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坚守先进制造标杆企业、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作寰表示,企业将继续扛起实体经济的大旗,努力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

2019年和2020年,宝安区委区政府连续两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引导企业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坚定坚守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以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向高端跃升,把宝安打造成为珠江东岸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区。

宝安区六届五次党代会还提出,要促进制造业转型提质,实施“头部企业”引领工程,“一企一策”支持百亿级企业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产品领域,向产业生态引领型头部企业发展,新增2家深圳工业十强企业;实施“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加强对产值1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的扶持,支持企业加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力争新增3家百亿级、5家50亿级、10家30亿级企业,新引进投资额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宗;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编制优势企业产品目录,支持企业专注行业细分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单项冠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0家,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10家获工信部或省级认定,推动6家上市;实施产业生态“融通发展”工程,打造5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建设行业云平台,推动5000家企业“上云”,精准匹配产品供需、质量标准等信息,促进产业链深度协同、融通发展;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工程,制定稳外贸措施,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外贸增速由负转正,一般贸易比重提高至40%。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有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获奖,其中有4个项目来自宝安区;在此前举行的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宝安区也摘得了19个奖项,占总体130个获奖项目的近15%。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丰硕成果,成为宝安区坚持创新驱动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的一大缩影,也充分证明了宝安区作为深圳市产业大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出优势,“智创高地”定位实至名归。

近年来,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行动能转换升级的浪潮中,宝安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此过程中,根据宝安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宝安区科技创新部门围绕科技创新与经济、产业的深度融通发展,加快构建起高质量的“研发层级链、高新企业链、创新载体链、科技服务链”等“四链闭环”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高质量产业生态日益凸显。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宝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6年的362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338亿元,总量占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以上;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两大行业领域占据核心地位,2019年产值分别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6.4%和21.3%;2019年底,宝安国高企业共有4800多家,连续3年位居全省各区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已然成为宝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

科技型企业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经过多年引导和培育,宝安已经构建起了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百强企业”的梯次接续科技企业梯队和市、区、街道、园区、企业的五级互动衔接机制,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覆盖,国高企业数量从2016年初的1493家猛增至2019年底的4800多家,相当于日均新增2.3家,总量连续3年保持广东省区县第一名。

与此同时,为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宝安从2018年开始,创造性地实施了“国高企业向规上企业迈进”“规上企业向国高企业转型”的“双迈进”战略,近两年预计实现“双迈进”企业超过900家,目前宝安达到规模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1900家。

与传统的把大量资源放在科研院所做研发、研究成果层层向产业端转移的正向创新不同,宝安长期以来没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地区研发几乎全部来源于企业,而企业研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的一种逆向创新过程。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宝安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技术革新。2018年宝安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34.89亿元,大幅增长27.14%,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到3.5%,远高于广东省2.78%和全国2.19%的平均水平。在企业研发的带动下,2019年宝安区三种专利授权量达到3.32万件,全市第一名。

宝安还聚焦产业空间功能联动、集聚集约、提质增效,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高科技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载体体系,打造了一批以“科技桃花源”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园,推动产业空间由粗放供给向精致供给转变,以创新导向重塑城市空间,以优质空间提升创新效率;着力搭建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和交易平台,建设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第一个集新产品展示、技术成果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于一体的服务平台,通过分行业不定期开展最新科技成果综合展示、项目路演、线上线下洽谈等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每月还举办一期制造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宝安发布”,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创业大赛具有高端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宝安连续6年高水平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国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从2017年起连续3年落户宝安,历届大赛中的239个获奖优质项目扎根宝安,获奖项目落地率达74%,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的企业有45家、规模以上企业13家。

坚持产业第一、企业至上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6月7日下午,一场由宝安区委区政府做“媒”、重大项目和产业空间为主角的特别“相亲会”——宝安区重大项目与产业空间资源对接会(西乡专场)在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举行。为更好地推动全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增资扩产项目与产业空间资源精准有效对接,宝安区根据各街道产业定位、产业基础及产业空间特点,在全区十个街道开展十场各具特色的重大项目与产业空间资源对接会。

紧扣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区”目标,宝安区大力落实扶持产业发展政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深圳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中先行一步、走在最前列。早在2018年1月24日,区委书记姚任在区六届三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产业是立区之本。要坚持产业第一、企业至上,把好产业、好企业、好企业家当作“心肝宝贝”,用心守护、贴心服务,让宝安成为企业成长的沃土。

2018年以来,宝安区相继出台了《关于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的实施办法》,并将原有的优化营商环境“1+5”文件升级为“1+5+7”文件,让宝安区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腾讯、维沃、融创、雪花、俊峰、易尚等优质项目纷纷落地。据统计,目前宝安商事主体达71万家,不少世界500强企业选择在宝安投资,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良好发展态势。

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扶持企业更好发展,宝安区实行领导挂点“一对一”服务企业,31名区领导挂点服务209家企业,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等11个职能部门、区城管局等4个行业主管部门以及10个街道也分别成立了专项小组,由一名处级干部担任服务专员、一名科级干部担任联络员,对接保障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工作,同时建立宝安区领导挂点服务工作微信群,便于各单位服务专员、联络员及时沟通交流。针对领导挂点企业均建立了企业工作台账,各牵头部门根据领导走访情况进行动态更新,确保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宝安还梳理形成了134项“放管服”改革重点分工任务,覆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优化服务三大领域,要求全区各部门按照任务要求推动“放管服”改革工作。

今年4月2日,宝安区上线了“宝i企”服务企业平台,该平台由宝安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与区工信局联合打造,腾讯公司提供技术支撑,致力于为企业搭建沟通服务桥梁,实现惠企政策“一站汇”、企业诉求“一键提”、政府部门“速反馈”,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性、互动性、便捷性,是深圳市首个区级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企业诉求响应”是“宝i企”平台推出的第一个重磅功能,当企业遇到生产经营困难时可通过“宝i企”填报诉求信息,对应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对收到的诉求进行研究并予以快速解答,“企业诉求响应”功能为破解政企互动难题提供了一个渠道畅通、高效便捷的“宝安解法”。

除此之外,宝安区还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国际化行政服务大厅,推出391项“不见面审批”和135项“秒批”事项,122项政务服务事项街道、社区通办通取;实施上市企业纾困计划,发挥金融超市“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作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建设移动互联的宝安通、政务通、管控通,打造更加便捷实用的“移动智慧宝安”;深化审批监管服务一体化,探索“区块链+政务服务”新模式。

宝安日报记者 林子权/文 宋璐 刘安邦 雷小舟/图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