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天更蓝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狠发力

土壤质量调查。(资料图片)

大气污染防治。(资料图片)

宝安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资料图片)

     在近日结束的2018年度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中,宝安区获得“优秀奖”。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以目标为导向,依照国家和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重点考核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节能减排、公众满意率与公众意识等指标)从2017年度的第十名(全市各区倒数第一)升至第二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以推进工作为导向,结合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民生热点,重点考核治污保洁工程、治水提质、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筑建设、生态控制线保护、生态破坏修复、宜居社区创建和工作实绩等内容)从2017年度的第七名升至第五名。

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成绩来之不易,饱含着宝安区委区政府各级领导抓牢抓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浸透着宝安所有生态文明建设者的不懈努力、攻坚克难的辛勤汗水。

生态文明“第一考”

包含30多项考核指标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阐述和重点部署,昭示着我国已经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让生态文明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生动体现,2018年、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更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201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强化指标约束,让生态文明要求成为政绩考核的“硬杠杠”。

“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被新华社誉为生态文明“第一考”,曾获生态环境部“绿坐标”制度创新奖。从2007年启动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到2013年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深圳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工作来考核各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全国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目前,考核对象包括各区(新区)、市直部门、重点企业共计41家,考核指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污染防治攻坚、资源利用、绿色生产生活、公众参与等30多项,并创新开展专家评审和现场陈述评审。作为全市六项“一票否决”考核事项之一,成为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重要平台。

宝安用一年从“倒数第一”跃到“全市第二”

一直以来,宝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环境基础设施缺口大、污染减排总量控制目标大等多种因素导致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达标困难大,考核任务重,且各项工作如黑臭河流治理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加之前些年居民对宝安环境本底情况和治水治污等工作认知度不高,宝安区在市生态文明考核的排名处于靠后的水平。

“蓝天多了起来,空气越来越好了!”“河流清了起来,水质越来越好了!”这是宝安居民的共同心声。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2018年,宝安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统揽,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在2018年宝安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612亿元,综合实力上升至全国百强区第八位,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带头干,始终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贯彻落实。高规格成立宝安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区委书记姚任为第一总指挥,统筹全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大气办、区海绵办、区大气办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组织机构,全区各相关单位全力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积极发扬宝安人雷厉风行、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全区各行各业、各界市民群众大力支持、踊跃参与、积极行动,共同为宝安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力,形成了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治理理念和模式,宝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来看这一组数据:2018年底,全区9条考核河流水质大幅提升,改善幅度在20%-85.5%,茅洲河宝安段水质改善高达62%,55条河流基本消除黑臭;新建污水管网1044里,提前2年完成“十三五”既定的2345公里目标,建设量全市第一;铁岗水库、石岩水库、罗田水库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31.6%、32.2%、23.4%,铁岗水库水质最佳时达到I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多年稳定达标;环境空气质量在逆境中稳步改善,PM2.5浓度同比下降1.8微克/立方米;创新网格化智慧监测体系,建设190个微型监测站点,全面实现大气环境网格化智能监测、异常事件追踪溯源、闭环执法;首创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治责任制考核,压实街道部门联防联治责任;森林覆盖率升至23.47%,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7%,公园总数达178座,总数全市第二;累计创建宜居社区120个,宜居社区总量居全市第一。

再接再厉,生态文明建设再发力

宝安区以深圳市1/5的土地,管理了全市1/4的人口和1/3的企业,以及2/3的电镀线路板企业、1/3的涉VOC场所,污染本底值全市最高。

今年来,宝安区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思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大气环境质量在逆境中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茅洲河治理成效获央视专题点赞;全市首创“工地环保主任”被《中国环境报》专题报道推广、率先探索建设的汽修喷漆共享车间和小废水集中处理设施获上级领导肯定。

其中,全面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治水攻坚目标体系,发布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1号令”;建立区级水质通报机制,率先建立水质净化厂“点-线-面”追踪溯源执法体系,快速溯源锁定污染源,实现精准治理;借力科技手段盯防重点涉水排污单位,完成450家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

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2日,全区PM2.5平均浓度降至为28.8微克/立方米。大气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大气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和网格化监管作用显著;扬尘整治措施得力,全市首创“工地环保主任”制度,督促167个在建工地有效落实工地扬尘防治7个100%;工业废气治理再升级,移动源及餐饮油烟整治力度不减,累计路检机动车辆30516辆。

噪声污染得到有效管控,梳理全区十大噪声投诉项目,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执法整治行动,受理的1.7万余宗的环境噪声信访案件转办率、办理率、反馈率均达到100%。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取得新进展。全区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

环境监管执法保持高压态势。严格实施“双随机-公开”执法检查制度,积极开展“护河”、“散乱污”“利剑三号”“重点片区溯源执法”“固废非法转移”“涉水三产”等20余项专项执法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3250人次,检查工业企业31691家次,累计立案357宗、处罚310宗、罚款4559万元。

宝安日报记者 何艳 通讯员 兰砥中



[责任编辑:舒芳莉]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