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宝安邀行业专家建言献策

深圳新闻网宝安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梁琪琪 谢莹 实习记者 黄秀芳)面向“双区”建设新发展格局,非遗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在12月19日举行的宝安民俗文化节——民俗文化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提出了真知灼见。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副会长、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

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走出去与国际接轨

宝安非遗项目总量多、种类齐全、品质优秀,和区委区政府、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宝安有许多做法都走在前列,比如率先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对非遗项目进行资助。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在有价值,而不是数量的多少,宝安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宝安区地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理位置,要依托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搭建好非遗的“四展”平台,即展演、展示、展览、展销,举办更多高水平的论坛活动,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走出去与国际接轨。

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深圳市著名文物专家张一兵:

树立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

宝安经历近千年演变,从最初的司盐都尉发展为东官郡、封邑,再到如今的湾区核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期间保留下来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逐渐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因为这些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今天的深圳更多的文化底气。他强调,深圳不是“文化荒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它是当代人奋起的精神支撑,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要负责人郑永森:

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他以文天祥侄孙文应麟烟楼远望的典故为例,指出文化具有育人作用,烟楼远望的典故蕴含的扶贫救济、互相帮助的文化,其实就与当今“精准扶贫”概念如出一辙。他呼吁政府、高校、社会、大众一同行动起来,保护好、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培育新时代的社会文明,发挥文化“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将历史文化内化于宝安市民的信念,外化于行为规范,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同时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才能让老百姓理直气壮坚定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张钊]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