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故事:推拿师匠心巧手抚慰城市酸痛病

推拿师施展中医外治手法。

推拿养生馆蛰伏在都市里,虽不起眼,却收纳了“城里人”的各种酸痛。推拿师一双妙手,手到痛除,最老练的师傅,能找到顾客头发丝般的痛点。扶阳、艾灸、火攻、整骨……听上去很玄乎,其实就是中医外治,所谓“筋柔骨顺气自通”。手法的关键在于寸劲,养成力大力小的分寸感,除了日积月累,没有捷径可走。所以,每一双巧手背后少不了一份匠心。

在宝安中心区一个社区里,林林总总有十来家推拿馆,而这家名为“益经”的店,把推拿师当店里最大的资产,旗帜鲜明地提出“尊重师傅”的人文关怀精神。从去年6月营业至今,这家店慢热得很,不开展营销活动,全凭居民的口口相传,小火慢炖地逐渐聚拢了人气。

70后的黄龙众是推拿馆的创始人,有着山东汉子的耿直乐天,笑起来露出大白牙。从推拿爱好者到推拿馆经营者,他的生意经可不一般。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在店里有了生动的实践。

高收入、高提成,换来的是一份职业体面。陈凤团,店里的头牌,小伙技术过硬,人狠话少。从2003年当推拿师至今,已成为拥有17年资历的老师傅。“师傅老人不老”,小伙措词也狠准。陈师傅一双妙手,手到痛除,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里用中医外治找到了解决方案。“要能找到顾客头发丝一般的痛处。找不到痛点的话,那就是隔靴搔痒。”在他看来,“力度的把握需恰到好处,多一寸嫌重,少一寸嫌轻。”

这门功夫是慢慢练成的,每过三五年,就会有一个瓶颈期,能否突破好比打怪升级。在推拿师的知识库里,涵盖了与脊柱相关的筋、骨、关节等组织以及经络穴位。理论与实操需要日积月累。“大部分人不思考,时间也只磨成了熟练工种。”陈师傅分享心得,每次按完,他们会反思,成在哪,不成在哪。

对练,是技师间切磋技艺的方式,就是互为“靶子”上手操练。李海玉是常与陈凤团对练的另一名推拿师,说话慢条斯理。“本来可以考取医生资格证,最后回家开个诊所。”李师傅告诉记者,这是他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他没有选择回家开诊所,而来到深圳当了一名推拿师。“从业9年,摸过上万人。”李师傅对此满是自豪。30岁的李师傅有着超越他年龄的沉稳,他背上肩负整个家庭的担子。父母身体弱,母亲年轻时出过车祸,落下了病根子,常年腰酸背痛。学艺多年,他的一身推拿手法也抚慰了父母的疼痛。助人自助,这份成就感是他职业最好的回报。

陈凤团创过业、逐过浪,曾想开一家自己的推拿店。最终,因资金链断了,这段创业史“夭折”在第六个月。如今,他的创业梦在“益经”得到延续。店里采用合伙人制度,员工自愿入股,但同时本金兜底。既是陈师傅,也是陈老板,这样的双重身份的技师在店里还有不少。“店是大家共同的店,所以融入感很强。”顾客朱女士对此点赞,“我的疼痛在这里被最大限度地缓解,而服务疼痛的师傅在这里被最大限度地尊重!”

宝安日报记者 胡小娟 文/图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