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宝安湾③|宝安十年蝶变 镌刻深圳“不惑之年”

清晨,微熹的阳光透过云层,拂过深圳西海岸,映照着川流不息的广深沿江高速。一路向西,目之所及处,从重构城市天际线的“湾区之光”摩天轮,到串联起海滨广场、图书馆新馆、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的中央绿轴,从中心区鳞次栉比的商业楼宇,到大空港如同彩带飘舞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渐次勾勒出宝安区的轮廓。

宝安的蝶变,似乎就是从纳入特区那一天开始的。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扩容,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宝安正式登上了“特区”的舞台。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纳入特区后的10年,宝安击鼓催征、奋起直追,在经济腾飞、城市巨变、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等诸多领域全面破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0年的98家,迅猛增长到2019年的4885家,居全国区县第二、全省区县第一,产业基础、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区县前列。2019年,宝安区GDP总额达3854亿元,位列全省区县第六。

而在当下,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不惑之年,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区”利好叠加,宝安再次加快前行的脚步,紧抓机遇、奋楫潮头。今年初举行的宝安区六届五次党代会,明确了宝安在“双区”建设中的三项重大使命:一是携手前海共同打造国际化城市新中心;二是全力打造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智创高地;三是打造“西协”桥头堡、珠江口东西岸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关外”走进“关内”,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十年城变,破茧成蝶的宝安正全力跑出加速度,将“宝安时间”镌刻在特区成长的轨迹上,用“宝安声音”唱响特区四十风华。宝安,也用10年的时间,贡献了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样本,为“中国梦”做出了既朴素又华丽的诠释。

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8月6日—8日,2020宝安产业发展博览会(下称“2020宝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宝安产业发展的总展示、最高盛会,宝博会致力于集中展示宝安蓬勃向上的社会经济面貌、配套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今年已是第五年举办。

作为宝安区本土龙头企业之一,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下称“大族激光”)从2016年第一届宝博会开始,已经连续数年参加展会。今年,大族激光带来了机床重量达1.4万kg、型号为G4020HF的高速光纤激光切割机。“这款高速光纤激光切割机是工信部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行业。”大族激光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在更大的层面上,大族激光正发挥出强劲的产业集聚效应。今年底,大族激光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将建成启用,这座毗邻大空港,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以激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新城,未来对上下游企业产值的带动将超过300亿元,有望形成千亿级“激光+”产业效应。

大族激光既是宝安工业制造、高端制造发展的缩影,也透出宝安区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数据显示,2019年宝安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854亿元,工业占比48%,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5.1%;位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工业百强区”第六、“城区综合竞争力”第七,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高端制造产业为宝安经济高质量发展起了关键支撑作用。

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宝安一路从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模式,发展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结构。从动手到动脑、从模仿到超越、从跟跑到领跑,宝安创新驱动的马达从未停转,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从未停歇。

当特区一体化的帷幕拉开,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宝安,如何与精细化、高端化开发的区域同台竞技?面对新的发展浪潮,宝安一边淘汰落后产能、加速腾笼换鸟;另一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宝安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在近年来席卷全国的创新浪潮下,宝安既紧随发展大势,也注重因地制宜,逐步构建起适合宝安发展、具有宝安特色的经济体系。宝安潜心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壮大创新动能,以“创新+智造”为特色的产业链不断完备,电脑硬件和手机零配件曾经一度占五成的市场份额,全球每100台无人机里就有21台来自宝安,全国智能穿戴产品每10个就有3个是宝安造。

今年以来,在新基建的新风口上,宝安再一次抢抓发展先机,成为工信部授牌的区级工业互联网专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7月26日,宝安在全国率先发布县区级工业互联网发展白皮书,并同步推出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10条专项举措,提出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工业互联网核心节点,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实施路径。

推进基层善治共建共享家园 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冬末春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宝安这座人口大区、交通大区的社会治理体系与精细化管理能力。

战疫大考见真章。面对疫情,宝安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完成了一次高效的“平战转换”。全区124个社区党委迅速行动,统筹各类资源力量,充分发挥“统筹、联动、管理、服务”职能,在实战中彰显“实时泛在、有效管理”的力量,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基层防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宝安,人口倒挂已是多年来的常态,基层社区管理服务的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行政人员配备却严重不足,加之各有关部门协调程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情况,“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宝安户籍人口约70万人,而实际管理人口超过560万人,若平均分布到124社区,每个社区需要管理服务4.3万人,其中超过90%是非户籍人口。

制度作于细,则行事为易。基层治理的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千家万户,因而更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为指引和保障。

2017年底,宝安推进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新时代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对社区党委定位、定责、定员、定岗、定费、定薪,在不增人、不增编、不增费的前提下,把市、区直属的环保、交通、交警、市场管理、网格、整治、治安消防、安监等“4+4”支队伍下沉到社区,统一由社区党委领导,与社区工作者“搭班干活、捆绑作业”,赋予社区党委用人权、考核权,把社区党委打造成“独立战斗连队”。

2018年,宝安区委、区政府印发1号文,全面铺开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六定三下沉七强化”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2019年,宝安继续出台22条措施,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提升城市软硬件建设,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去年下半年,宝安还率先在西乡街道启动社区管辖区域优化调整,在保持社区党委、居委会、工作站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优化调整社区内部边界,消除了27块“飞地”“插花地”,使得资源配置与社区管理服务任务量相匹配。

如今在宝安,社区有了居民议事会,发现问题大家商议解决,社区建设群众集思广益,居民的需求一件件得以落实,百姓关切一项项得到回应;小区品质更好了,垃圾定点投放、停车位规划合理,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宜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率先建成,122项便民事项可在社区办理,全区政务服务事项205项“秒批”、466项“不见面审批”、538项“全区通办”,个人事项办理越发高效便捷,城市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一座座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文明和谐的社区,正悄然绽放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的宝安大地上,描绘深圳西部宜居宜业的新画卷。

构筑良好生态环境 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炎炎夏日,沿着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行走,但见红花绿草依偎着清澈的河水,浅水面上青翠的荷叶点缀着粼粼波光,葱茏的树木洒下浓荫,阵阵清风送来丝丝清凉;闲暇午后,漫步在绿意盎然的四季公园,疏林密草、错落有致的斑斓花朵竞相绽放;徜徉宝安西海岸,西湾红树林公园二期内翠烟翻叠、繁华满径,湛蓝的天空映着无边的碧海,海风吹过穿园绕堤的长廊,落日余晖晕染阵阵海浪……

曾几何时,提起宝安,人们想到的是大大小小的制造业工厂遍布,烟尘四起、河水黑臭的景象。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宝安的城市建设随之一起实现了蝶变。

生态环境是宝安面临的最大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宝安的粗放型经济飞速发展,由于基础设施起步晚、底子薄、生态保护意识不足,宝安的水环境江河日下,辖区内66条河流,有61条为黑臭水体,占全市38%;小微水体374个,其中黑臭320个,占全市22%。

其中,茅洲河全长41.6公里,全流域面积388平方公里,流域内曾分部工业企业2万余家,其中重点污染源企业443家,废水日排放量8.9万吨,河流干支流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曾经是深圳有名的“黑水河”,是深圳城市发展的一道伤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实现绿色转型、构建生态城区,宝安从2016年开始,以最大力度、最强措施推进污染防治,在全国开创“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治水宝安模式,4年时间里累计投资400多亿元开展系统治理,建成4000公里管网,还清40年污染欠账,全区河流全面稳定消除黑臭,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从前沙井河没有整治的时候,河水又黑又臭,路过都要捂着鼻子小步快跑,没想到有一天我能来到河边散步。”家住沙井的市民陈先生感慨。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环境、营商环境水平高低,宝安以抓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和决心做好大气防治工作。在水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近年来,宝安举全区之力向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问题攻坚冲刺,实现大气质量持续好转。2019年,宝安区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微克每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86%,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宝安机场所有机位、大铲湾码头所有泊位实现岸电全覆盖,有效减少飞机船舶停泊期间污染物排放。

2020年是深圳市全面铺开碧道建设的开局之年。接下来,宝安区将积极响应“千里碧道”建设计划,加快推进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宝安段)建设,以茅洲河为主线,通过功能符合、空间统筹、特色营造等手段,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等功能,构建“一轴两带五区”的生态廊道,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流污染整治新路。

南方日报记者 胡百卉 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宝安胜景

宝安湾畔的诗意栖居

俯瞰宝安中心区,一条葱茏繁茂的中央绿轴从海岸向城区延伸,两侧坐落着现代设计感十足的宝安图书馆新馆、宝安青少年宫、演艺中心、宝安体育馆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依次排布的高层商业楼宇穿插其间,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总部进驻。

十几年前,宝安中心区还是原关外地区的一片滩涂,宝安面临“近海却不亲海”的尴尬。

如今,“高山流水”新地标——湾区产业投资大厦项目动工开建;全国第一条地下、地面、地上三位一体的滨海廊桥加速建设;包括vivo深圳总部在内的8个优质企业总部项目扎根中心区……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休闲空间、重大产业项目相交织,滨海美景与城市设计相辉映,共同构建起城海相融的格局,散发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气质与活力。

不仅如此,更多的文化地标正在加速落地。8月23日,位于宝安中心区的滨海文化公园正式启用,以繁星音乐节、繁星市集、CIB7第七届全国插画双年展等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迎四方宾客。走进滨海文化公园,凤凰木、粉花风铃木、黄花风铃木、澳洲火焰木、大腹木棉……争相盛放的鲜花连成片片花海、郁郁葱葱的常绿乔木,在海风轻柔吹拂下一派生机盎然。

据悉,滨海文化公园(一期)项目总用地面积38.14万平方米,总投资120亿元,规划布置演艺中心、商务办公区、国际精品酒店、大型游乐设施、海滨文化公园等。建成后,将作为大湾区内的新型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前海和宝安中心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公共设施、景观环境、城市活动等空间支持,增强城市开放性与活力。

距离滨海文化公园不远处,高128米的超级摩天轮“湾区之光”也将揭开神秘面纱。作为全国首座全天景轿厢摩天轮,“湾区之光”每个轿厢可容纳25人,共有28个轿厢,随着摩天轮缓缓升起到达城市之巅,抬手便能触碰城市新天际线,极目远眺,海天一色的壮阔、湾区都市的繁华尽在眼前。根据计划,“湾区之光”将在本月底完成全部轿厢安装,并于今年底正式开放。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