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传万古 五洲四海唱不休

刘红(中)和夏宏斌(右一)接受密苏里大学赠予的致谢奖牌。

刘红表演京剧。

刘红教美国学生京剧身段表演。

你爱戏剧吗?有多爱?这一生当中,你选择它,准备为它付出多少,坚持多久呢?宝安京剧艺术家刘红和夏宏斌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他们的戏剧人生。“海岛冰轮初转腾”,刘红将一曲京剧梅派名段《贵妃醉酒》唱出了国门,“唱”进了美国校园……近日,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干、区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红,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夏宏斌与记者谈起了此次出国交流的感受,还道出了他们对京剧艺术的那份坚守与热爱……

匠人匠心,中华传统文化“扬名在外”

最初收到邀请函时,刘红和夏宏斌既惊喜又忐忑。一方面,京剧是国粹,走出国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无上的光荣;另一方面,给外国人传授中国戏剧,两人的言行都代表着中国,肩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中国之友会’热爱京剧艺术,几经辗转才找到了我们。”刘红说,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京剧更好地弘扬出去。

说起此次美国之行,刘红和夏宏斌兴致勃勃地与记者分享了课堂上一些有趣的经历。“授课对象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我们准备了一些通俗易懂且不同层次的京剧知识和表演程式视频片段,同时还有知识问答互动环节,学校专门为我们授课配备一名翻译。同学们很积极,主动上台,拿起了马鞭、戴上了髯口、穿上了戏服……学生们被京剧艺术折服。”刘红脸上露出笑容,“问答结束后,我们还准备了一些从国内带去的脸谱、剪纸之类的中国风小礼物作为奖励,同学们十分喜欢。虽然讲课期间正是倒时差阶段,但一进课堂看到学生们热情洋溢的笑脸,我们的精气神就上来了,一点疲惫也没有了,好像大幕拉开又回到了演出舞台,牢记使命不能有半点马虎。”刘红和夏洪斌边笑边说。

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刘红和夏宏斌不懈的努力与付出,更是对于京剧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面对不同语种,如何能够将京剧文化讲得更浅显易懂?该怎样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针对性课程?这让二人犯了难。刘红和夏宏斌硬是为了课件准备了三个多月,为此,刘红还特地去了湖北京剧院请京剧名家指导,提高专业水平。刘红说,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京剧人物的各种造型,她特地从国内带了两箱服装行头去,仅“凤冠”就要用一个箱子。就这样,他们拖着几大箱子“家伙什儿”不间断地穿梭在各学校进行了一周的京剧授课。

“这是密苏里大学赠给我们的致谢奖牌,还有密苏里军校校长亲自给我们颁发的校徽。”收到这样的感谢礼物,刘红笑得像孩子一样。对于他们二人来说,这不仅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实现了个人价值。

坚守与传承,让京剧在逆流中“突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难的是“牢记初心,有始有终”。十几岁入团,至今从事相关工作几十年,“京剧”二字对于刘红和夏宏斌二人来说更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一般,成为身份的一个“标签”。几十年来,浮浮沉沉,他们初心未改。“戏剧人要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最重要的是绝不放弃——不放弃戏剧理想、艺术追求、历史使命、肩上责任。”说出此话时,刘红的眼中透露出一种坚定。

这些年,戏剧在与其它文化娱乐形式的“角逐”与“竞赛”当中,绝对是风头正劲的选手。但另一方面可忧之处也不少,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背景下,戏曲文化容易在市场中被逐渐边缘化。“时代在变,观众在变,但环境、时代都是客观的,戏剧人是主观的,无论时代怎么变,守住根源,京剧的特性就不会变,要在传承中鼓励不断创新。”夏宏斌说,京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文化盛宴,值得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逆流有逆流的刺激,让戏剧人成长,也让京剧在逆流中实现“突围”。

一直以来,刘红和夏宏斌始终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他们的“戏剧瘾”。作为宝安区宝艺京剧社艺术指导和编导兼主演,每周四下午,他们都会在宝安图书馆与诸多“票友”一起切磋,练习段子,编排节目。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们曾多次一起随京剧社到学校、社区、敬老院等地进行公益演出,编排了《大营救·智取名单》《社区公仆》《我是人民子弟兵》等一系列原创京剧节目并且广受好评。“深圳是一个移民大都市,多种民间文化艺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我们相信,在这个百花园里,国粹京剧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一定可以扎根、开花、结果。”夫妻二人信心满满。

从娃娃抓起,让京剧艺术更“接地气”

“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认为这次出国交流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明军谈道,十几年来,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一直支持宝艺京剧社的发展,关注他们在宝安区的传承和开展的各项活动,并视为一个重要文化亮点。刘红、夏宏斌作为核心成员,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深圳市组织的活动中拿了很多奖项,并且受到高度认可和有关上级部门的好评。同时,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还坚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戏剧人才,建设多所京剧、粤剧、黄梅戏教学示范基地学校,“宝安戏曲娃”也颇为有名,成为宝安区一大亮点教育品牌。当前,深圳更肩负起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在文化建设方面更要严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路人。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戏曲落地有声?作为宝安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一次成功尝试,从“戏曲进校园”的成功经验来看,从小学习戏剧文化,可以培养孩子对于艺术的鉴赏和感知能力,营造高雅、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戏剧艺术起到教育作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从而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刘明军表示,未来宝安区还将结合当前“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有益经验,持续推进。此外,也将联合更多曲艺社团及优秀的民间艺术家进社区、工业园等进行公益演出,扩大文化传播面,让戏剧艺术更“接地气”。

宝安日报记者 唐冉 通讯员 左汀汀 文/图



[责任编辑:贺靛婧]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