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传统文化力量 打造现代美好家园

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

北帝古庙。

经过整治提升,西乡老街焕发新颜。

循着西乡河往下,跨过南城桥,古色古香的真理街便呈现在眼前。走过北帝古庙,到王大中丞祠,不到几百米,又见绮云书室、锦庭书室……这不是在逛博物馆,而是近日,记者穿越“三街四巷”,走访西乡街道西乡社区时的情形。

“一公里之内有四座古建筑,每座古建筑都是一本书。”西乡社区负责人金伟东笑着说,这些地标串联起西乡社区的变化,连通着西乡社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读懂它们,就读懂了西乡社区。

活化古建筑 续写西乡文脉

浇花、扫地……伴随着清晨的阳光,黄泰昌已经来到王大中丞祠,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黄泰昌今年70岁,是土生土长的西乡人,对王大中丞祠的感情很深,说起这座古建筑,黄泰昌滔滔不绝。

“本土西乡人都习惯叫它‘巡抚庙’,这是西乡群众为了感恩好官王来任修建的,‘为民官,为民仆,鞠躬尽瘁;分国喜,分国忧,沥胆批肝’的对联是民众对他的最高评价。”黄泰昌告诉记者,他看着王大中丞祠曾被当作土改工作队的办公室、临时学校,甚至是仓库来使用,现在,王大中丞祠不再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为了让古建筑“活”起来,建立起与群众共生共长的关系,西乡街道对王大中丞祠进行保护利用。如今,王大中丞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王大中丞纪念中心、西乡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和西乡勤政为民教育基地,王大中为民请命的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距离王大中丞祠200米左右,则是西乡居民学习国学知识的好去处——绮云书室。

这座由爱国港胞郑姚创建的书室,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作为深圳最大的私人书室,被专家称为“深圳的陈家祠”。

2016年,绮云书室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绮云书室也被修缮利用起来,已经成为了国学讲座点,一堂堂生动的国学课引领年轻一辈正直做人、乐善好施。

位于真理街的北帝古庙则已有近500年历史。其曾于光绪年间重修,后屡遭破坏。直到1992年冬,西乡当地居民和海外侨胞、香港同胞纷纷提议恢复北帝庙原貌,决定进行募捐重修,并在庙前加建牌坊一座及四周走廊。1993年12月修建工程竣工,北帝古庙重新焕发光彩。此后,海内外人士继续踊跃捐款,遵循群众期望,又择于庙西兴建真武园,内设八仙台、龟仙池、清心亭,另于庙末建立玄天楼。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说为北帝的诞辰,西乡当地居民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和娱乐活动,庆贺北帝诞辰,祈求五谷丰登、百姓安泰,一直流传至今。

近年来,西乡街道启动“一园三街五古建”的整体规划建设,西乡社区一批独有的历史古建筑得到修缮和维护,并迎来了重生,让古建筑焕发新生命,延续西乡文脉,传唱西乡故事。

升级改造“小东门” 留住记忆再添活力

“商铺前门开门卖东西,叫卖声不绝;后门直通西乡河,大家在小河边浣洗衣裳。”记忆中,75岁老居民刘锦全总忘不了一条老巷子,父亲那时在这条巷子开一间小铺。这条名为“真理街”的小巷子在老年西乡人的生活中曾经扮演了重要角色。

“真理街就是当时西乡唯一的一条商业街,两边都是商铺。”刘锦全说,现在,真理街旧的建筑早已新建,人们选择购物的范围已极大地拓展了。

在刘锦全的记忆中,真理街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他说:“最初真理街有两排长长的低矮的平房,一些石块架在下水道上,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发出‘咔呲咔呲’的声音。”刘锦全陷入沉思中,他接着说,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政府牵头把这里的平房改成了5至6层的楼房,街道也得以修葺,变得平整了,店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买东西,这里被誉为“小东门”。

历史的车轮辘辘驶过,很多文化符号都在改变,西乡老街无疑是西乡城市起源与发展历史的见证。2017年,西乡街道对这里进行了整治提升,坚持“天人合一、与民同乐、商旅共享、古今呼应”的设计理念,既提升了环境,也保留了老味道,引导“真理商业街”市场形象的转变,打造成为区域性文化商业景点。

街道干净整洁、宽阔敞亮,崭新的建筑高楼矗立两旁,一砖一瓦间尽显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展现独具一格的岭南风情,一条更具魅力、个性鲜明的真理街,呈现在市民面前。

对于改造后的真理街,刘锦全竖起来大拇指。他说,十八大以来,西乡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党的政策好,党员干部用汗水和心血浇灌这片土地,用深沉的爱让城市越来越美。刘锦全喜欢散散步、写写字,有时候也到社区工作站坐坐。说到西乡社区班子成员,他连连点头称赞:“团结,务实,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台风时,社区负责人带队,蹚过齐腰深的水,到现场巡查工作。”他说,正是在这样的班子成员带动下,社区的未来才更可期。

“红房子”里有故事 党员群众心连心

在西乡步行街的显眼位置,一座红房子映入眼帘,这是西乡步行街党群服务驿站,党员义工郭英平,一边擦着汗水,一边招呼来往的居民喝凉茶,和他一起给居民送凉茶的还有社区负责人金伟东、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妙纯等。

去年7月1日,党建红房子揭牌,到今年7月1日,这座党建红房子刚好满周岁。在居民张艺看来,这个地方已成为他心中温暖的家。驿站共分为两层,首层为党群志愿服务区和24小时行政服务自助区。志愿服务区长期招募志愿者,是街区的“服务管家”;自助服务区配有金融社保终端机、公安一体机、国税机等设备,方便居民办理港澳通行证续签、打印社保清单等业务,力争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郭英平每周在这里值班两次,坚持了近一年,用心服务居民,见证许多温暖动人的事情在此发生。有一次在这里开展义剪,一位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慨:“给我们理发,一点费用都不收,党的初心一点儿也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一位老人找不到洗手间,郭英平就带他去找。老人说:“有这个驿站在,心里踏实。”驿站贴近百姓的心、老百姓愿意来。

“看到驿站就觉得亲切,就好像找到了政府。”一位居民感慨道。据悉,自开站以来,这里累计招募了120个志愿者,其中党员志愿者23人,参与志愿服务达3500人次,为几万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驿站这个阵地是西乡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社区党委紧紧围绕“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好、把群众多样化需求回应好、把居民矛盾化解好”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家园工作模式,抓文化塑造,促党建引领,激发创新动力,培育了“五心”社区文化,让社区更文明、更和谐、更温馨,群众生活更幸福。

宝安日报记者 刘杰/文 刘安邦/图


[责任编辑:贺靛婧]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