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土地整备中心副主任刘中华:拆迁路上 是一场温暖的陪伴

刘中华(左一)为居民细致讲解拆迁政策。


赣深客专征收建筑清拆对比图。


轨道13号线征收建筑清拆对比图。


石清大道建筑清拆对比图。

在石岩街道三大征收项目现场指挥部一楼的钥匙墙上,挂满了一串串钥匙,每一串钥匙背后都有一个“家”的故事,都凝聚着征拆人的付出和奉献。下午6点钟,在外面跑了一个下午的刘中华匆匆赶回来,这是他的日常,最多的时候曾经一天赶过12场谈判,一天打过96个电话。

用心用情

和谐温暖拆迁成为主旋律

石岩三大征收项目包括了赣深客专、轨道13号线、石清大道征拆工作,涉及建(构)筑物714栋66万平方米,其中80%是私宅房屋。这个任务量相当于“一水”项目的两倍。

一把尺子量到底。作为石岩土地整备中心副主任的刘中华,在成为三大征拆项目技术统筹组成员、技术组召集人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工作。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3个通宵,经历了43轮讨论,这套方案把个案上升为标准,形成了一套具有宝安特色的房屋征收补偿安置体系。

而即使是再完善的方案和标准,征拆工作人员要面对的实际情况还是要复杂得多。

在罗租老村,有一栋老房子,主人是三姐妹,这是她们的奶奶修建的祖屋,里面所有的陈设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样子。以前也曾经想过出租,因为有租客要求翻新,但是阿姨舍不得就没租了,三个姐妹时常回来聚一下,这里是她们共同的家的回忆。刘中华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静静地听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的依依不舍。

“其实做拆迁工作,怎么打动不重要,怎么陪伴更重要。这是一种尊重。”刘中华说,“以后不是所有人都会记得她们,但是曾经有我这样一个旁观者和见证者,我还记得,这对她们的内心是一种温暖和安慰。”

记得应人石拆迁的时候,一位60多岁的阿姨一进门说了一句话,“如果这里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哪里呢?”她们是多年前户籍迁出的原住民,首先应该做好对他们身份的认同,刘中华和同事们想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原籍外迁户。签约的时候,工作人员还特意送去了花和水果篮,这个暖心举措后来推广到所有的签约工作中。虽然补偿标准没有改变,但是对于原籍外迁户来说,他们的心里有了归属感。

把不利变有利

13号线(宝安段)交房率达98.8%

从去年9月到12月,120多天的时间,刘正华没有休息过一天,他想趁着春节正好休个年假。

回到湖南老家没几天,大年初一,在医院工作的妻子收到了返岗通知,大年初二刘中华也接到了工作信息,夫妻两人一商量,把孩子留在老家,当天下午开车出发,凌晨一点赶回深圳。休息几个小时后,妻子前往医院新冠肺炎发热门诊报到,刘中华也赶到了宝安防疫一线。

征拆工作还要继续,有不少业主和租户身在疫情重点地区,他们惦记着拆迁的事,工作人员对他们说:“放心,我们等你们回来。”而在征拆现场,因为很多住户还没有回来,可以减少施工噪音影响,大家充分利用时间,加快推进拆除工作,把不利化为有利。一些工人没有回来,他们就广泛动员,架子工、挖掘机工人,很多留深的工友都来参与。

疫情防控和征拆工作两不误。据了解,截至目前,轨道13号线(宝安段)项目已签订补偿安置协议490栋,剩余1栋,完成率为99.8%;腾空交房485栋,完成率98.8%;已拆除401栋,完成率81.7%。

这次征拆工作,也是石岩干部成长的大舞台。刘中华还记得第一次做工作汇报的时候,紧张得话都说不清楚。他说,“我们更自信了,而且我们在一个阳光的氛围中,不管是拆迁工作人员还是拆迁居民,都在合力推动着我们的城市不断向前,石岩正在变得更美好。”

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