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特别的新城 也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深汕特别合作区明确“东南西北中”五大组团产业布局。其中,西部组团打造成为先进制造集聚区。

2018年12月16日,中共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简称“深汕合作区”)揭牌成立,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在这片区域揭牌一周年前夕,宝安日报采访组一行走进深汕合作区,为您揭开这座新城的美丽面纱。

深汕合作区位于深圳以东60公里,是原来的汕尾市海丰县,包括鹅埠镇、小漠镇、鲘门镇、赤石镇四镇,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从宝安日报社出发,经宝安高速口进入京港澳高速转沈海高速,从白云仔高速口出,走一段深汕大道,即可到达深汕合作区党政办公大院,全程大约140公里。

在两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那里给人感觉既是一座蓬勃发展中的特别新城,也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腾讯、华润、特建发、深投控等深圳市知名企业已抢占先机,纷纷入驻;各重大项目落地后都迅速动工;整个新城的建设遍地开花、如火如荼,在那里工作的人们也踌躇满志、激情洋溢!

规划引领

新视野新思路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深汕合作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东部与汕尾市海丰县相连,南临南中国海,西部和北部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拥有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50.9公里滨海岸线。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在多次赴深汕合作区调研指导时提出,深汕合作区要努力创建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那么,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应当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呢?规划引领是关键!

据悉,深汕合作区学习雄安新区等先进地区规划编制的先进理念,按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理念,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无障碍城市建设。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深汕合作区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将做好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在规划中统筹,在统筹中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并正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8年6月,深汕合作区开展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面向全球征集50平方公里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以新视野确立核心区域未来发展蓝图和愿景,国内外49家机构参与,同年10月,定标会确定了加拿大USI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交的《共生绿都》设计方案中标。“我们期待深汕合作区核心资源区域将建设成为一个基于多元化城市建构理念的新城市,包括多元的环境、多元的交通、多元的社群。”加拿大著名设计师米歇尔·匋克美在阐释《共生绿都》方案时表示。

今年8月中旬,深汕合作区管委会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发出英雄帖——盛情邀请全球规划设计大咖参与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希冀通过对世界滨海地区发展经验的总结,对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的价值研判及自身条件的梳理,立足地域特色和潜力,提供兼具创新性与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案与导则,谋划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发展路径与空间蓝图,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打造成为国际化的活力城区,新滨海都市的示范地区与滨海生态旅游名片,国内外61家投标设计机构(共124家单位)参与。经过资格预审委员会严格预审,已有6家国内外设计机构入围,现已进入设计阶段。2020年春天,深汕合作区还要设奖对36公里长的美丽的赤水河两岸地带开展国际咨询,总奖金也不会低于1100万元。完全可以预期,一幅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纲要》中,记者也看到,该区明确了“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总体空间布局和“东南西北中”五大组团产业布局。其中,中心组团打造高端商务区和政务区、东部组团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南部组团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西部组团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康养度假区。

产耀东说,深汕合作区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树立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工作作风,以“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为发展理念,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基础先行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深汕合作区与坪山的边界距离约60公里,与深圳中心区的距离约120公里,为加速实现与深圳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与深圳的“政策贯通、交通互通、资金融通、人才畅通、民心相通”,深汕合作区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在区内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汕合作区规划设计“五横六纵”的城市快速与主干路网。在对外交通互联互通方面,深汕合作区积极谋划与深圳市及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尽快形成“三港四站”交通枢纽配套设施体系(深圳港小漠港区、鲘门客运港、深汕机场〈空港〉,高铁深汕站、鲘门站、鹅埠站、深汕城际站),“四铁五高”外联路网体系(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高铁和深汕高铁、厦深高铁、深汕城际,潮莞高速、沈海高速、深汕第二高速、深汕第三高速、河惠汕高速),以及“五横六纵”内部骨架路网体系,加快形成与深圳半小时生活圈,与广州1小时生活圈。

目前,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铁路深汕合作区段建设加快,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已启动工可招标,这两条高铁唯一相交的深汕高铁站已多次研究规划建设、;深汕西高速扩建工程已完成出资框架协议签订和多项前置工作,潮莞高速赤石互通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对宜城大道、红海大道等14个在建道路项目增加综合管廊,已开展设计建设约28.2km。总投资超100亿元的深汕大道、科教大道、创新大道等骨干路网开工建设。与此同时,深汕合作区内103条(段)规划道路同步规划、分步实施,总长约262公里,预计投资551亿元。其中,已建成通车道路28条(段),总长约75公里,总投资约35亿元;正在建设道路38条(段),总长约105公里,总投资约215亿元;开展前期工作道路37条(段),总长约82公里,总投资约301亿元。深汕合作区还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将“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发展、管理各环节,坚持以“智慧交通”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着力在智慧空间、智慧政务、智慧水务上做文章,推动新城整体建设向高水平迈进。

为推动深汕合作区新型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7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全资区属国企应运而生。按照规划,深汕智研院将编制全区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统筹城市大数据建设,基本建成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四大基础信息库框架;建立深汕合作区全部辖区城市三维全景仿真系统,实现重点起步建设区定期动态更新;针对规划、国土、民生等重点领域研发智慧城市服务项目;技术支撑全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管理业务,基本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区发展智库。

经过两年多的成长,如今的深汕智研院组织架构已初具雏形,运行管理步入正轨,人才和企业资质建设加快推进,深汕云等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平台带动

大格局大手笔建设高新产业园区

深汕合作区所在区域原来是汕尾市相对偏远的一个片区,虽然生态环境非常优美,但产业经济却十分薄弱,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也不过分。因为没有工厂,也就没有工作的机会,许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

2011年,成立于2008年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升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其面积扩容至海丰县鹅埠、赤石、小漠、鲘门四镇共468.3平方公里,这是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开启了以飞地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试验,被称为广东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

2017年9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明确按照“10+1”区(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深汕合作区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尽快做大做强。

自此,深汕合作区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省市主要领导要求,奋力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这片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热土,以平台带动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就是深汕合作区率先建设的一个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之一,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整体规划超过13.5平方公里,将打造从前端研发设计到终端应用、展示功能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科技小镇。目前,其已纳入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并已引进天鹰、控汇、普盛等7家企业和2个加速器,储备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赛迪研究院等10多家优质企业。去年5月,三宝创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我们将依托深汕湾机器人小镇的定位和魅力,带动和吸引更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加速助推深汕合作区机器人产业集聚。”三宝公司总经理林绿德表示。

2018年6月28日,深圳港小漠港区一期码头工程正式启动,为深汕合作区向海而兴打下了又一根基柱。作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重要项目,深圳港小漠港区承担着为深汕合作区构建临港特色产业体系的重任。项目一期工程泊位岸线641米,港区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个十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五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为450万吨。小漠港区规划至2035年吞吐量则为1800万吨/年,远景吞吐量达到7500万吨/年。广东盐田港深汕港口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华生说,小漠港区被寄予“再造一个盐田港”的厚望,除了港口外,港口后方的陆域区域还将包括商贸物流园、临港产业园区。小漠港区除了运输建材满足城市建设外,今后重点放在果汁、牛奶、冻肉、粮油等进口农副产品的冷链运输和配送、深加工上,以满足大湾区老百姓消费升级的旺盛需求。

海洋智慧港项目由区属国企——广东深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78万平方米。该司董事长钟建安介绍,项目以研发、商业、办公、展览、酒店为主题,秉承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及深汕合作区在鲘门打造机器人小镇的战略方针,依托全区政策优势与区位资源,构建一个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的发展基地,全力打造深汕合作区产业集聚标杆示范项目。

深汕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利用海洋智慧港、深汕湾科技城、深汕科技生态园等平台的后发优势,争取深圳市支持在该区布局机器人、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与深圳市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的深汕研发平台,重点打造市海洋产业重要承载区。

有一组数字可以体现深汕合作区在产业引进、平台带动方面的成果。截至今年11月底,深汕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83个(含7个招拍挂项目),76个来自深圳,计划总投资386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83亿元、预计达产年税收58.2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23个,即将投产和已动工建设项目33个,未动工项目27个。

产城融合

敢创新能担当探索飞地经济模式

深汕合作区与深圳市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一个惠州市。作为深圳第“10+1”区挂牌后,其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属地化管理原则限制的掣肘,机构管理体系由原来的深圳市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汕尾市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变为深圳市全面主导建设发展,使深汕合作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飞地”。

作为一个以现代产业立身的新城,深汕合作区坚持产城并进,努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按照“总部+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深汕合作区借力深圳科技产业优势,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科技创新等产业项目,着重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与深圳之间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产业层次清晰、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链互补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标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深汕合作区积极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5月28日,安居·深乐村、安居·深颐村人才住房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金额约68.57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3万平方米,可提供7605套人才住房。这是继之前开建深耕村和海逸村保障性住房后,深汕合作区践行“人才房等人才”“为人才建好家”发展理念的又一举措。至此,全区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549套。而同为人才住房的创业村、生活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住有所居、心有所安。到2022年,深汕合作区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11个,拟建住房约7万套。这11个项目都将以职住平衡、交通便利为原则,充分考虑道路交通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进行选址,主要分布在深汕合作区西部组团、南部组团及东部组团3个组团,建成后可保障近20万人口住房需求。

深汕合作区还将教育作为民生保障的重点,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高等教育,频频落子。按照深汕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该区将开展“教育强基计划”。包括:西部组团建设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学校、东部组团建设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学校;推进建设南部组团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中心区组团建设南外深汕高中部、深汕实验学校,北部组团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等,并分批修缮改造提升深汕合作区现有32所中小学、幼儿园,全区办学条件将明显改善。此外,面向全国招考、选调一批优秀校长和老师,对现有教师开展轮训,引导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深汕。

深汕合作区原来只有四所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和技术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当地百姓就近看病的需求,也不利于引进、留住人才支撑城市建设。为补齐这一短板,深圳市政府决定在深汕合作区开办医院。2019年,经过100天的建设,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投入使用,接下来,北大深圳医院将在这里打造成粤东地区一座有影响力的三甲综合医院,该项目占地面积共20万平方米,将配备高精尖设备和人才团队,一个集教育、研究、临床、医养为一体的区域医学中心。

产耀东表示,继往开来,全区上下将准确把握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赋予深汕合作区的重大历史使命,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新路径,努力争取走在前列、当好标杆。“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深汕合作区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机制的创新,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飞地经济,更是对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探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一次大胆实验。”产耀东认为,历经“给钱给物”“扶贫双到”“产业转移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当下的深汕合作区已经进入到精准扶贫“5.0版”的探索,也就是“合作建设一座城市”,这将稳定持久地带动汕尾及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创新典范。

宝安日报记者 李高峰 林子权 通讯员 邹呈娣 文/图


[责任编辑:舒芳莉]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