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塔文运昌盛 凤岩古庙香火流传

茅山公家塾。

茅山公家塾里面的木雕。

●坐标:凤凰古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山脚下,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后人兴建的小村,一侧是车流不息的107国道,另一侧与疾驰如飞的广深高速毗邻。如若不是有心,匆匆过客谁曾想,在福永街道凤凰社区这人来人往、繁华喧嚣的地段,竟然有一古建筑群落?这座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凤凰古村起源于宋末元初,如今仍保存着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共360余座古建筑,占地面积达5.2万平方米,是目前深圳少有的面积最大、保存十分完好的广府式民居古村落之一。

●文脉:唐宋时,凤凰古村名为岭下村。宋末元初大德年间,抗元名将文天祥之孙辈文应麟秉承叔公遗志,不愿接受元朝统治,携二子及部分族人避乱行至于此,见此地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便决意在此地隐居。从此开村立业,成为福永文氏的开基之祖。其后人世代居住,开枝散叶,繁衍至今,凤凰古村也从起源之初为数不多的民居发展到后来的繁荣昌盛。据记载,文氏后人在岭下兴修的民居建筑群,至今仍保存相当完整的明代建筑4座、清代建筑96座、民国时期建筑96座,古井17口,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

村标1:凤凰古塔寓意文运昌盛

未近古村,先“闻”古塔。

沿107国道走到凤凰路口,远远地便看到一座矗立的石塔,在一片现代民居群中,十分显眼。这便是目前深圳现存最完好、最高的古塔了。据记载,古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是四层,同治年间加修到六层,高约20余米。以青麻石为塔基,直砌至首层下半段,再用青砖砌筑塔身,塔檐则用五层菱角牙子、七层平砖,以叠涩法细细堆叠而成,凹凸有致。整座塔呈六边形状,六角攒尖顶。塔刹又是一座浓缩版的微型古塔,为1991年重修时所加。首层的塔门为长方形,二、三层呈拱形,第四、五层则为方形门,最上层又作圆门,每层塔门都别出心裁地以楷书阳文刻了石匾:第一层“凤阁朝阳”;第二层为“开文运”,配以“地近丹山从凤香,天开黄道任龙翔”的对联;第三层名“经纬楼”;第四层“独占”;第五层“直上”;第六层“绮汉”。

相较于凤凰古塔的称谓,古塔的另一名称更为贴切——“文昌塔”。文昌塔既是古村的风水塔,又寓意为文运昌盛。相传,文天祥、文壁曾同登进士榜,文应麟亦曾任归德坊官,因此建塔纪念。文昌塔从下至上,塔身渐窄渐尖,有心人喻之为一支毛笔,足见文化在村民心中至关重要。凤凰古塔重修时的一副楹联“茅岭烟楼祖得松盛绵教子教孙,凤溪文塔村品兰馨永继爱国爱乡”更是彰显了文氏族人一语双关的巧妙心思。

村标2:茅山公家塾是文氏讲学授徒起始地

书香门第,师出有因。

文氏族人可不仅仅是依靠造“文昌塔”以开文运。绕过文昌塔往前步行几分钟,凤凰古村豁然眼前。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广府民居巷道慢慢踱步,静谧中可看到每隔几栋民居就有一祠堂一书舍。拔茹书室、伯元家公塾、顾三书室、巽岭公家塾、文顺祖祠、四胜祖家祠、协和公祠、梁庆祖祠……数不胜数。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则是文氏讲学授徒的起始地——茅山公家塾。

茅山公家塾建于明代嘉靖末年,曾于清代嘉庆年间重修,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具有典型的清代广厦文化民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的二进院落,二厅一天井二廊房。房舍大门两侧有深檐,前厅次间设耳房,天井两旁为卷棚顶廊房,后厅正上方有一木枋,木雕封檐板,顶柱为红砂石圆柱。前厅后厅瓦顶船形垂脊,硬顶灰瓦覆盖。在里面走上一圈,发现此公塾虽简朴于外,但精致其中。面积虽然不大,建筑工艺上却是下足了功夫。厅外两侧檐下红砂石墀头雕以花草,内外墙、厅内墙上彩绘人事故事画,大门两侧檐下以木刻栩栩如生的人事故事画,正脊上雕塑立体动物花草树木,灰塑逼真、彩绘传神、木刻精美,丝毫未因年代久远而失色半分。连整座建筑砌墙用的砖,皆贴心地采用“金镶玉”的工艺:靠外面的一面用青砖示人,里面则填以黄土,以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而前厅内墙上所绘的明代风格壁画“八仙图”更是大有来头,画高约1.2米,宽近4米,是目前深圳发现的历史最为久远、民宅中仅存的一幅完好的明清巨型壁画。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学者介绍,此壁画的构画别具匠心、人物刻画细腻、技法娴熟,艺术造诣已是专业画家水平,绝非一般工匠可比。

建筑已如此用心,相信从此处而出的莘莘学子亦是奋发有为。据史料记载,在此后的明清300年间,随着文氏族人和房系的增多,有条件的房系更是特地修建家塾,专门请老师上门为子女授课。虽规模不及茅山公家塾,但仅类似于伯元公家塾的书舍,村里最多的时候竟然有几十处。规模之大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走出茅山公家塾,感叹相较于周围的残壁断垣,它一切都保存得那么完好,岁月的风霜仿佛从未造访过,愿它今后仍可经受住风雨的洗礼,做凤凰古村的“冻龄建筑”。

村标3:孖井一个干枯一个丰盈

穿梭在凤凰古村一条又一条幽深的巷道里,很快发现,即便是艳阳高照的正午,这些石板铺就的长巷都处于民宅建筑的阴影之中,任凭太阳从哪个角落照拂,总是清凉无比。原来文氏后人在建造民居时,已考虑到南方炎热的气候,采用“梳式布局”规划,将巷道的长宽比设定在1.5∶1~2∶1之间,形成冷巷。

与冷巷相照应的,则是偶尔出现的那一口口比巷道年份更久远的古井。它们或圆或方,有大有小,也许在巷口,又或者位于转角处,行走中不经意的一个邂逅,仿佛看见了古村开村之时,村民们看到耗费几天几夜打的井洞终于涌出了泉水,兴高采烈与奔走相告的场景。每一口古井都有一个传说,而位于凤凰古村的孖井更让人好奇驻足。“孖”,顾名思义,为双胞胎也。明明只有一口井却叫孖井,莫非是当初打井时,井底有两个泉眼合二为一而得名?原来是打井之初,孖井的不远处还同时打出了另一口井,因相隔不远,两井并合称为孖井。但是此井里的水甘甜却时常不足;另一口井水充盈,但一到雨季就变得浑浊不堪且带有涩味。村中祖辈曾传,另一口井自从一次台风过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坠井殒命,但与它相隔不到一米的此井却从未出现过路人落井的现象。更令人蹊跷的是,这些失足坠井之人都是八九岁的孩童。村民们奇怪之余,赶紧在两口井的周围贴上警示,还用麻石于井口铸了围挡,又请来风水先生在井旁祭祀,却都不管用。大伙儿一合计,都觉得吃水事小,人命攸关,于是将坠人之井填埋,铺上石板作了路面,旁边竖以“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以起镇压作用。曾相依相伴的双孖井变得形单影只,井水却从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哪怕是夏季干旱时节,其他井都几近干涸了,它却仍然丰泽。人们觉得是冥冥之中两井合二为一了,故此孖井的名字传了下来。

如今,孖井所在位置周边,已无人居住。寂寥的岁月里,苔藓悄然在它心里蔓延,布满了整个井壁,幽幽的绿色间,透不见井底,水面却依旧清亮,明如铜镜。

村标4:凤岩古庙香火缭绕

凤岩古庙,位于深圳凤凰山,海拔678米,方圆1.2平方公里,西眺伶仃洋,南瞰深圳湾。

很少有人知道,原名岭下村的凤凰古村更名其实就与凤凰古庙有关联。而凤凰古庙的建成却又得归功于一块石头——凤凰岩。据清康熙年间《新安县志》记载:“凤凰岩,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广数丈,洞澈若堂室,相传有凤凰栖于内,故得名。”民间传闻,一日文应麟登山闲游凤凰岩,当晚回家就夜梦观音嘱其在凤凰岩处建庙,名曰“凤凰庙”。文应麟醒后立即遵嘱,出资组织乡人兴建庙宇,也许是因此庙由观音钦点,建成后的凤凰庙香火旺盛,众人皆传在凤凰庙求愿每每必灵,于是在那个盛行求神拜佛的年代,虔诚香客络绎不绝。于是凤凰庙渐渐为人熟知。到明朝末年,人们淡忘了大茅山,只识凤凰山,而岭下村的名称,亦被凤凰村所替代。凤凰庙经明弘治、清乾隆、嘉庆、同治等年间,由新安邑侯与民众绅耆倡修多次,遂已变成了凤岩古庙。1983年,古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葺,重建的庙宇屹立在凤凰山半山腰,青灰墙、琉璃瓦,背倚翠屏,烟雾缭绕。正殿的门头上刻着“凤岩古庙”四个大字,两旁柱基刻以龙形,正殿脊双凤展尾对弈、两两相望,又似凝神思量。檐下红砂石墀头雕有各种花草鱼鸟,又或绘以人物壁画,与古村里的建筑装饰如出一辙,雕梁画栋却又更巧夺天工。

凤凰古庙右前檐有一苍绿色的参天古树,称为许愿树。左侧财神殿,左后侧是传说中的凤凰岩。此外古庙四周还有观海阁、仰佛台、望烟楼等景点,也不泛诸如凤舞、灵石、长寿仙井等附有让人称奇传说的景物。

近年,政府对整个凤凰山进行了改造扩建,重新修建了通往山里的路,拓宽了古庙前坪的放生池,新设立了文天祥纪念馆等,又在山脚下新增了瀑布、莲池等景观。涵盖了凤凰古庙在内的原景点,更名为“凤凰山森林公园”,通往凤凰古庙的路也进行了扩充:有宽阔平稳的盘山公路,有沿着小溪蜿蜒而上的林涧小径,还有每级台阶都用不同字体刻了“福”字的通山石阶。而古庙却在这琳琅满目的景观里,愈显威严和神秘。

每到周末,凤凰山人来人往。除了香客,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也数不胜数。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暂时抛下重压的工作,丢弃烦闷的生活,换上轻快的步伐,从山脚拾级而上,低头数着脚下层叠的落叶,仰望林间参透绿叶投进来的细碎阳光,疲惫了,驻于长寿仙井旁,用手接一掌清水,抹于脸上,惬意的清凉直入心底,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倦意全无。偶尔有微风温柔地抚过脸颊,树枝轻轻摇曳,在繁华都市里,仍可寻得葱绿的自然世界。

如今,文氏后人仍保留着逢年过节必定前往凤凰古庙上香拜佛的传统习俗,遇难事或面临重大抉择前也习惯在庙堂摇一支签。而每年大年初一时,村里都会选派专人守在庙宇,代表全村人奉上首柱香,缕缕青烟,扶摇而上,寓意开年好彩头。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对先祖的敬仰,正如古庙正殿前的对联所示:“凤彩龙光荫福地,岩祗佛宇护苍生。”先祖敬佛,而后人敬先祖,亦敬佛。

登上望烟楼,俯瞰山下。已不见当年仗义疏财的文应麟望烟而济的缕缕炊烟。眼前是高楼耸立的水泥森林,与天际相接,浑然一体,在夕阳的余晖里,泛着霞红之光。凤凰古村已鲜有原住民的身影,文氏后人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融入了水泥森林。

徐志鹏 文/图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