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精神传承千年 古韵新颜呈生命原色
“孝行流芳”石牌坊。
孝听堂。
修缮后的大王古庙。
古庙修缮中。
古迹。
古村档案
编号:0500021
●村名:上合古村
●地址:
深圳市宝安区宝城33区新安三路158号
●坐标:上合社区位于新安街道中部,现管辖宝城32区、33区和36区,北临新安四路与宝安公园接壤,东临大宝路与兴东社区接壤,南临裕安路与大浪社区接壤,面积为0.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三千七百多人,常住及流动人口约6万人。
●文脉:据资料记载,上合村已建村六百多年,曾称“上川”“八合”等,1950年改称上合村,并曾在西乡与新安两镇间数次变更所属,1994年划归新安街道。农村城市化后,上合村分为上合、上川两个相邻的社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的村民以农业、渔业为主,并将武术、醒狮表演作为各种喜庆和祈福活动的主要助兴方式。上合古村是“南粤孝子”黄舒的后人居住地之一,位于中心区域的上合孝德园古建筑群是新安乃至宝安人文历史和精神的溯源地,极具文物保护和文化发掘价值。
节俗魅力:观音诞与大王宝诞
上合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今天的上合人仍保留了大量中原汉民族传统节俗,在历史的延续积淀中,却又有其独特之处。据上合的老人们讲,上合人之所以要在冬至节宰鸭,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所致。每年夏收夏种期间,农家人就到集市上买回鸭苗,下田劳作时,一头挑农具,一头挑鸭苗在田里放养。日出下田,日落拢回鸭苗。冬至时节,鸭苗就长成大鸭了。
春节呢?自然也是上合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上合地处南海之滨,自西晋就有中原人士因避难至此生活繁衍,同时也带来了淳朴的民风,并按四时八节进行祭天敬祖活动。说起旧时过年,老人们最喜欢的话题就是“闹文化”,比如“看大戏”(粤剧)、舞狮子。戏班的大佬倌有时来自广州、东莞,有时来自深圳本地,而上合的狮队不止在上合村表演,还会到附近一条接一条村去拜年,从初一舞到十五,很受欢迎。到了元宵节这晚,祠堂门口搭一临时“大厨房”,祠堂内香火燎绕,梁挂大花灯,人们用大红乳猪、水果、糕点和香烛拜祭祖先。头年生了男丁的人家,还会到祠堂酬神,报上新生儿姓名,向祖先禀报本房延续的香火。
事实上,上合人的传统习俗跟广府人家基本一样,但数百年前,上合先祖从福建历尽艰辛来到岭南蛮荒之地,发展至今实属不易,自然也成就了此地较为特别的重要节日,那就是观音诞与大王宝诞。
每年农历2月及11月,上合人择定吉日吉时,黄氏宗亲从海内外齐聚村里,许愿酬神(还愿),仪式非常隆重,他们称其为观音诞。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地的观音庙需要移至别处,为了祈求观音谅解,于近20年才在上合村兴起的祭祀活动。活动当天,人们携带元宝纸钱,在孝德园门外广场上许下愿望,酬劳神仙。信男善女一边烧香奉神,一边口念梵文,诵经拜佛,非常虔诚。
上合村特有的另一传统祭祀活动是大王宝诞。传说有一先祖去海上打鱼,连续数日下网,网上来的都仅仅是同一块石头。先人觉得奇异,便把石头带回村口埋藏起来。第二天早上出门一看,那石头变成了石马,先人赶紧跪拜,当日出海便银鱼满仓,便尊其为大王,加以祭拜,延续至今。
上合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大王宝诞历史悠久,这些年,除了吃盆菜,还增加了“大戏”表演,把经典粤剧融入孝德文化之中。活动当天,孩子们身穿汉服,施古礼,传承孝德精神。
孝德园:“孝行流芳”牌坊传承孝文化
提到上合,我们就不得不想到深圳地区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东晋大孝子黄舒。早在1600多年前,深圳就出现了这位国家级孝子典型,在历史上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黄舒字展公,家境贫寒,从小勤勤恳恳,非常懂礼貌。
父亲黄教去世时,黄舒痛不欲生,亲自为父亲负土造坟,并在墓地旁搭一守孝之草庐。他白天照常劳动,晚上就在草庐中为父亲守墓,足足守了3年。后来母亲去世后,他又守孝3年。皇帝因此而感动,下诏予以表彰,赐“孝子”称号,并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大孝子曾参,将他居住过的地方(福永凤凰岩附近)命名为参里。而上合村里的孝德园,据说就是黄氏子孙为了专门纪念大孝子黄舒而修建的。
在孝德园内,笔者见到了一个清代重修的“孝行流芳”牌坊,它是深圳地区仅存的纪念黄舒的牌坊。据史实,文学大师汤显祖被贬官至此,曾为黄舒写过《晋孝子祠参里黄先生祠记》,并应邀撰写《东莞县晋黄孝子特祠碑》碑文。“烝民是天生而然,孝德者,所以不忘其生,故烝民感动尤至,岁月之所以不能沫,地界之所以不能分”。由此可见,黄舒不仅是上合的骄傲,更是岭南的骄傲。
怀念先祖,祭祀先人,传承孝德文化,最主要的方式是祠堂祭祖和山坟祭祖。逢初一、十五、传统节日以及婚嫁、入伙、祝寿等喜庆事,上合人都要到孝德园内祭祖。而山坟祭祖,则是黄氏全族男人都要参加的祭拜活动,活动庄严肃穆,祭品按族规备足,不能缺少。所以,数百年来,孝德园内香火旺盛,上合村也成为宝安的一个大村。
醒狮舞:武到尽时方为艺,艺到尽时方为德
古有黄舒,近有黄连胜。在上合的代表人物中,最为显著的,除了古代的大孝子黄舒,还有近现代的上川醒狮舞第一代传承人、武林一代宗师黄连胜。
据上川醒狮舞第二代传承人黄兴良先生介绍,上川醒狮舞是清朝末年以来分布于上合及相邻村落的传统舞蹈,主要在节庆、开业和祈福活动中表演助兴,延续至今已逾百年。
1915年,年仅9岁的上合村人黄连胜被前来村中传艺、授徒的醒狮表演名家曾超明收为弟子。经过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吸收众家之长,黄连胜创立了“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成为第一代传承人。上世纪60年代,他又成立了上川“黄连胜”醒狮团,并运用其影响力,在新安及周边地区确立了这一极富特色的醒狮门派。黄连胜去世后,以黄兴良等为代表的弟子们铭记师傅嘱托,致力于醒狮的传承与普及,并使其影响不断扩大。
黄连胜原名黄胜华,1906年出生,独创南拳“108点套路”,自成南狮一派,于1984年在上合辞世,享年78岁。他出身草根,受万人敬仰;他德高望重,集武术、狮艺于一身,自成一家;他文武兼修,乐善好施,对弟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坚持认为,武到尽时方为艺,艺到尽时方为德。
在黄兴良先生的办公室里,笔者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文经安宇宙妙法法中生妙法,武略振南天奇功功上有奇能。这对联非常精辟地道出了黄连胜师父文武兼修的心智与向往。他9岁独自离家外出学习武术、狮艺和医术。从他后来在武学和狮艺的造诣来看,曾得到过多位高人指点。
如今醒狮舞在上合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每逢节假日或周末,仍有许多青少年前来学习武艺和狮艺。
在多元化的今天,上合跟深圳别的地方一样,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人们对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都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年轻一代,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即便这样,上川黄连胜醒狮团的老、中、青、少四代成员仍达一千余人。2007年,上合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超荣把“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申遗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上川黄连胜醒狮舞于2009年、2012年被成功列入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极大地增强了上合人把醒狮舞发扬光大的信心,也加深了人们对一代宗师黄连胜传奇人生的了解与敬意。
古韵新颜:动静结合的生命原色
上合村能成为一个大村,人才辈出,与孝德园所建之处乃风水宝地有关。据上合的老人们描述,村里有五条水渠流向孝德园前的风水塘,五水归塘,丁财两旺。
上合旧村现存的孝德园建筑群落保存较为完好,在深圳仍至全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上合孝德园属双凹肚型带牌坊鼓台式宗祠,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重修,为三开间三进深左右二廊三天井带牌坊的建筑结构,进深41.3米,面宽10米,建筑面积413平方米。大门石额刻“黄氏宗祠”四个大字,两侧联曰“江夏先声,珠玑旧业”。中堂悬挂“敦睦堂”木匾。后堂神龛置“江夏堂上历代始高曾祖考妣之神位”。前堂与中堂间立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是为晋南粤孝子黄舒而立的,额刻“孝行流芳”,正面阳刻对联:“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背面阴刻对联:“名开子舆当日里,孝传司马一朝人”,牌坊屋面为辘筒瓦緑琉璃剪边,灰塑正、侧脊,木雕刻梁架。从黄氏宗祠的布局、结构、造型看,有朴实玲珑的特点。1998年7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宗祠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是黄氏血缘崇拜的圣堂,是黄氏宗族凝聚力的象征,是数百年来兴盛的标志,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黄氏宗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形成了特有的、生命力强盛的传统文化。
黄氏宗祠孝德园的平面布局与立面,代表了黄氏家族的门面。祠堂的墙体除基础外,下部有勒脚石,上部主要为青砖墙,排列有丁顺之分。上合人称砌墙的人为泥水佬,“泥水佬三件宝”,即抹斗、砖刀、淌板。凡砌砖墙,有单行砖(单隅砖)、双行砖(双偶砖)之分,高低行砌需扣紧实,砌墙横竖直线,需用“墨斗”,用拇指和食指拿着线一弹,即显黑线,然后按线条规范施工。正墙是墙体用工最多的地方,这与上合村地处珠江出海口、祖国南大门的地理环境有关。黄氏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对外交流、贸易较多,非常注重对门面的装饰。正墙是大门所在,从大门的门枕石、门框、门柱、门匾、对联到门墙以及壁画装饰均非常讲究。园内的天井由条石铺地,排水处理也很讲究,有暗槽与外排水相连。
面对这一古建筑的代表与杰作。笔者看到了灰黑的瓦面、灰青的墙、灰黄的木头。这些灰色基调连成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广府宗祠特有色调,安放黄氏祖灵,成为族人最崇敬的地方,起到了敬祖收族的作用,也是海外港澳台上合黄氏宗亲最思念的地方。它集真善美于一堂,历史悠久,孝德常存,艺术汇萃,是黄氏家族的纪念馆。
上合古建筑群虽经多次修缮,但主体斑驳、脱落严重,日显陈旧,既不利于文物保护,也难以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有关单位正以“南粤第五园”为目标,打造古建与园林、民俗与历史、传统与现代、休闲与旅游、寻根与时尚互为表里、交相辉映的文化地标。以古建筑、祠前月池、文化广场为中轴,以新旧风格建筑群为环衬,通过植入山墙、连廊、亭阁、步道、鱼池、植被、兰圃、百草园等元素,凸显园林的观瞻性,涌动古韵新风,呈现动静结合的生命原色,以此寓意文心雕龙、生生不息。
即将离开上合村时,暮色已近,笔者站在古老的榕树下面,顿觉时间已穿越千年。这些古老的建筑在闹市中静静守望,镌刻着岁月的变迁,更彰显着南粤独特的文化气质。
通讯员 段作文/文 童艳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