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可游泳”标准

如今的茅洲河水清岸绿。(资料图片)

从水黑如墨到鱼翔浅底、从小微黑臭水体众多到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深圳用4年时间,补齐了近40年的水污染治理历史欠账,治水工程快速推进。

1月7日,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已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已经全部不黑不臭。去年,深圳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159个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

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

“水污染问题曾经是深圳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利民介绍,2019年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决战年”,深圳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全市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如茅洲河曾经是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目前已实现历史性突破:共和村国考断面11月、12月连续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氨氮从2015年的23.3mg/L降至2mg/L以下,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

自2016年开始,深圳对全市310条河流进行排查,共159个黑臭水体,经过这几年的治理,自2019年10月底以来,所有黑臭水体已连续不黑不臭,其中101个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实现了从又黑又臭到具备景观水体功能的“蜕变”。

在小微黑臭水体治理方面,2019年初深圳共排查出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各区委区政府迅速制定整治方案,并于2019年3月底前全面动工。截至2019年底,全市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已经全部完成整治。如宝安区沙井街道的龙津涌,原本是流经老旧社区的一条黑臭水渠,经过雨污分流、清淤补水等措施,2019年11月中旬完成整治后,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成为了沿岸街坊邻居休闲的好地方。

据统计,2016年以来深圳市新增污水管网6274公里,相当于“十二五”时期的4.5倍;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3793个,相当于“十二五”时期的10倍;深圳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0万吨/日,总能力达到748万吨/日,是污水产生量(460万吨/日)的1.6倍;全面推进水质净化厂再生水利用,完成138个水体的生态补水工程,不少截污后干涸的河道实现碧水长流。

立案查处违法行为2337宗,处罚金额1.64亿元

去年,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利剑三号”执法行动,通过交叉执法、联合执法、科技执法等“组合拳”“零容忍”打击生态环境执法违法行为。“全市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23.8万人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337宗,处罚金额1.64亿元。全年媒体曝光企业违法信息223家,企业登报道歉141家,执法震慑效果显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杰说。

此外,深圳自2018年9月以来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场所)综合整治工作,全市排查确认“散乱污”企业(场所)14724家,现已全部完成整治。

明年基本消灭劣V类水体,2025年前主要河流“可游泳”

虽然全市水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但仍然面临挑战。

记者获悉,2020年是“水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年”,深圳将围绕“长治久清、水清岸美”的目标,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基本消灭劣V类水体,推动水环境从旱季达标向旱季、雨季全天候达标转变;力争到2025年,全市河流水质达到IV类标准以上,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可游泳”的III类标准。

与此同时,深圳将深入贯彻广东省建设万里碧道的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为愿景,全面推进深圳千里碧道行动,努力在2025年前,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等“五道合一”的1000公里碧道,促进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奋力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先行示范,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宝安日报记者 何艳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