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客座教授宋磊岩谈弘扬中华传统善文化的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分别对国家、社会和老百姓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对老百姓提出8字要求,即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今天我们就讲善。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善包括在每一件事里,与人的一生联系在一起,从善是一生一世的事。”6月30日下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深圳广电集团多个栏目的嘉宾评论员、深圳市2016年百姓学习之星宋磊岩做客文化茶座,与宝安读者畅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善文化的正能量,受到热烈欢迎。

善是人性的通透

善是人性的通透。“人之初,性本善”,人来到世界,最初的本质是善良的。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从本性来说往往就看这个人是否是一个善人,有无行善。善是向往的美好。从人性本身来说,人是不愿意做坏人、恶人的,而是做好人、善人。深圳的英雄标杆丛飞,在深圳没房、没户口,艺术团演出唱歌赚了300多万元,全用于帮助贵州贫困地区的孩子。他的一生虽短暂,不到40岁就因癌症去世,却是行善的一生,去世前12天,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死后还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了医院。善也是率直的表达。一个人说话、做事都能看出其性格,性格是决定一个人品性的基础。善还是致敬的姿态。有一张照片曾感动了所有人:广西那坡县烈士陵园里,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趴在烈士碑前痛哭。原来,1979年,这位老母亲最小的儿子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第三天便牺牲在战场上。后来,那坡当地民政局的干部一直告诉这位老母亲,您的儿子在执行任务,隐瞒这位老母亲30多年。直至2009年,这位老母亲感觉自己时间不多了,便再次问儿子去哪里了,民政干部才带着她来到烈士陵园……

个人要独善其身

中国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历来都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说明一个人的品质好,这也是保持人之初性本善、为人处事最基本的要求。个人要独善其身,不是孤独而居,不是不结婚、不谈男女朋友。不管环境好坏,周围的人如何,自己一定要独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都说明“择其善者而从之”的重要性。对每个人而言,无论在任何岗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都不能懈怠,要以善良之心认真回报。要严修身,严律己,实谋事,实创业,实做人,自觉提升道德境界,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遵守党纪国法,善作善成,善始善终。

要学会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要学会孝敬父母。人出生于世界,成长于世界,都源于父母。“身打何处来?”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你把我养大,我帮你养老。家有二老,好比是宝,现在却有很多不善待父母的恶性案件,值得深思。不善待父母,为天地所不容。在宋磊岩眼里,广东人一家三代、四代同堂喝早茶,很温馨。深圳每年都有“十大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孝顺媳妇李传梅曾被评为“十大最具爱心人物”,让他印象深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善孝为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家庭亦即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单位。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离不开家庭和谐,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打牢家庭和谐的基石,整个社会才能和谐进步与发达兴旺。

要学会播种善良

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学会播种善良。人与社会紧密相连,而且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以人的存在而存在,社会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是紧密和必然的,学会播种善良,才能形成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善良是宝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是心灵的丰盈。择其善者而从之,为人处事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良是幸福之源,是生命的黄金,唯有善良才能使人们彼此愉快地相处,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有意义的建设事业上。学会播种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才能让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少一些纷争和烦恼,这不仅是我们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后代一直大力提倡和弘扬的。

宝安日报记者 左永霞/文 通讯员 聂兵/图

■现场花絮

在互动环节,读者们非常积极。一位女性读者带着年近七旬的双亲来到现场,她说她和父母住在一起,相处算融洽,只是在隔代教育以及投资理财方面存在分歧。比如,她希望父母将退休工资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以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但父母却很保守,把钱存在银行里。听到有人提理财,嘉宾兴致很高,说自己最擅长讲投资理财课。他告诉这位读者,不要再为买不买理财产品与父母争了,目前购买理财产品既不保本也不保息,建议购买国债,安全有保障。他进一步说,目前5年期的收益不错,每月10日发行,可到中行、工行、农行、建行、交行以及储蓄银行购买,也可买个U盾,用手机银行在家就可以买。

一位大二女学生和嘉宾分享了自己的困惑。她说自己去年和一位师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她完全按照相关要求来做,可是她的师兄却敷衍了事,并顺利通过了学校的相关考核。在考核环节,她很想当众说明情况,但师兄却让她别说,这令她心里很难受。今年,她和她的舍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她还因此出局了。嘉宾告诉女大学生,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有很多走水或帮助走水的现象,很正常,因为社会上善与恶同时存在。这位女大学生自己做到了善,管住了自己,内心完全可以无愧、平静而稳定。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从善,却不能强迫别人从善,要用自己的善行去影响别人,也没必要当众揭发别人,否则可能会两败俱伤。

宝安日报记者 左永霞

■现场互动

问:如何通过学习使自己向善?

答:善是人的天性,好比《西游记》里唐僧给孙悟空戴的紧箍咒。现实生活中,这个紧箍咒就是:社会提倡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社会反对什么,我们就不做什么。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抽烟、不大声喧哗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人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综合知识、传统文化,学习代代相传的一些格言警句,日积月累,并与现代要求结合起来,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善、诚信、助人。此外,有时间还可听听道德英雄的报告会等。

问:听了您的讲课,我很受益,只是我也听过心理学老师的讲课,感觉他们讲的善和您讲的善不一样,他们说要结合实际,因为每个人擅长的事情不一样,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要活出真实的自我。

答: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在另一方面做得不好;有些人年轻时善,有权后却变了;有些人年轻时从恶,后半生却做好事,弥补自己的过错。因此,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而且善与道德也没有绑架的关系,每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要尽可能地心地从善,做事行善,不管旁人怎么说。

问: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孔子说要先做好自己,再推及他人,孟子却说要兼爱,善待每一个人,现代人提倡的是,只有先把自己爱得满满,才能去爱别人。两者不是一对矛盾吗?

答:两者并不矛盾。首先要善待自己,只有善待自己了,才有能力去善待别人,自己没能力要创造能力。人人都做善人,这个社会就善了。

宝安日报记者 左永霞



[责任编辑:贺靛婧]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