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川橹罟方粽 药食结合 满含孝德
上川橹罟方粽制作。
橹罟方粽。
在宝安,有一种粽子是用防风灌木橹罟树叶包裹而成,并且是长方形的;它是“药”“食”结合的智慧,是四季皆宜的养生食品,还满含“孝德文化”的传承;它有着明显的手工技艺特征、民俗特征和岭南地区特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川橹罟方粽。
上川橹罟方粽是用具有多种药效的橹罟叶包裹而成,这一做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70多岁的上川橹罟方粽第四代传承人黄喜容介绍,自祖先定居上合起就用橹罟叶包粽子了,传至今日已有数百年。上川黄氏宗族元末明初辗转迁徙到上合定居,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旧时新安上合称为上川。上川橹罟方粽因形状为长方形、包裹粽子的材料是橹罟树叶而得名“橹罟方粽”。谈及上川橹罟方粽的历史渊源,这里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温馨故事。
黄喜容讲述道,相传几百年前黄氏宗亲定居上川后,男人们打猎,妇女农耕,孩童到私塾念书,远避战乱生活安定,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时黄氏族人中有一个擅长中医药的媳妇,她心疼公公与丈夫出门打猎时常常忍饥挨饿,公公又年老体衰,因知橹罟具有补脾胃、滋肾阴、清肝明目的功效,于是不惧利刺将橹罟叶采割来包裹成粽子,让公公与丈夫在打猎时不受饥饿之苦,又能强身健体。煮好的橹罟粽清香糯弹,也得到了婆婆的喜爱,常食之竟治愈眼翳旧疾。公婆被儿媳的孝心感动,便命儿子上山采割橹罟叶并削去利刺,儿子疼爱媳妇,自是在闲暇时殷勤上山割了橹罟叶回来削了尖刺,交由媳妇包好粽子。公婆食之甚喜,逢人便夸,村人渐渐尽知此事,悄然形成了男人不打猎时便采割橹罟叶,女人则做好橹罟粽子为男人打猎充饥的习俗,这一做法因此传承了下来。这是上川人巧妙地将“药”“食”结合的智慧,是“父母慈、儿女孝、夫妻恩爱”的家庭生活表现,亦是“孝德文化”的传承和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上川纯朴厚道的民风和邻里间的友情。
据了解,上川橹罟方粽制作工艺不同于一般的叶粽,从橹罟叶的采割、加工处理到食材的挑选、浸泡,配料的加工制作以及辅料的选择加工、粽子的包裹方法再到煮粽子时火候、时间的掌控等,一系列的加工、制作工艺讲究、工序繁多,特别注重营养与传统中医学养生。
“打开备好的橹罟叶,围成一个四方框,为方框做一个底和面,先加入部分糯米,将捏成长条的花生馅放到中间,然后再将整个方框用糯米填满,之后盖好面上的橹罟叶,用四片剪好的橹罟叶将长方体四条边的缝隙包裹起来。”说起橹罟方粽的制作,黄喜荣耐心地介绍道,“包好一大盆粽子时,就将它们放入一口大锅,放在柴火灶里煮近十个小时,此时并不出锅,等它再焖十小时。过火蒸煮后,橹罟叶会由绿变偏黄,药效才能更好地浸入糯米。”
橹罟方粽从久远的过去流传到现在,已成为了人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不分季节,喜则食之。现在,上川橹罟方粽已脱离单纯的端午应节食物,是上合人节日庆典、婚嫁迎娶、庆生祝寿时共同分享的食品,寓意着幸福美好、安康泰和,寄托了上合人对“父母慈、儿女孝、夫妻恩爱”的美好愿望。
宝安日报记者 赵盼盼 通讯员 刘红 左汀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