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体旅游系统召开2019年工作会议 提升宝安文化自信和城市软实力

高举旗帜 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 借力“湾区时代” 推动文体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2月22日,区文体旅游系统在宝安图书馆召开2019年工作会议。

宝安讯宝安日报记者 赵盼盼 通讯员 赖宜萍 文/图)新年新作为,奋斗正当时。2月22日上午,区文体旅游系统以“——借力‘湾区时代’,推动文体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宝安图书馆召开了2019年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文体旅游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六届四次党代会、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以及区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精神,讲好湾区好故事,为“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盛华出席会议,并从抓项目、抓创新、抓落地、抓规范、抓作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区文体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全毅对2018年工作进行总结,并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他强调,文体旅游系统干部职工要积极响应“湾区时代”的要求,高举旗帜、牢记使命、立足本职、积极担当,凝神聚力抓落实、主动作为创品牌、全力以赴谋发展,不断开创文体旅游工作新局面,全面提升宝安文化自信和城市软实力。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一年,区文体旅游系统围绕“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典范”的决策部署,按照“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创品牌、保安全”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三责三命三干”意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宝安1990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动工建设,持续实施“文化春雨行动”,举办了首届“明日之星”才艺大赛,精心策划实施了180场文艺“快闪”演出,成功举办了宝安区第五届运动会以及宝安国际马拉松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14项高端体育赛事,乒超、排超、CBA三大联赛首次齐聚宝安。推动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办法,成功举办了文博会、书博会、创意十二月、宝安工业设计节等重大文创活动,全区规模及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达到530家,同比增长37.7%。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圳建市40周年,市委确定的“城市质量提升年”、“文化创新发展2020”的冲刺之年。2019年,区文体旅游系统将继续围绕“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的目标定位,落实产业、城市、社会、政治“四个生态”战略部署,积极“对标国际化、立足本土化、落实在城市化”,以实施文化“百千万”工程、体育“235”工程,打造两大旅游节庆品牌、大力发展影视产业为主线,全力以赴“举旗帜、强基础、创品牌、保安全”,认真抓好文体设施、文体服务、旅游发展、文创产业、文物保护、文体旅游市场监管等8个方面42项重点工作,努力为“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黄盛华对过去一年区文体旅游系统在各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抓项目、抓创新、抓落地、抓规范、抓作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要抓项目,具体包括正在建或准备建的文化体设施项目、赛事项目、服务项目、文化精品项目、产业项目等;二要抓创新,具体包括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资源整合、引入有效的机制,方式方法上要创新,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科技资源,特别是在工作上要主动作为,敢于创新;三要抓落地,工作要谋划,有眼光、高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落地,把文体旅游系统的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四要抓规范,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章立制,依法依规,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五要抓作风,在“作风建设年”“作风整顿年”,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等,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提升工作效益。

回望2018 硕果累累成绩亮眼

2018年,区文体旅游系统加快构建“四大体系”,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区,推动文体旅游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有效提升了宝安文化软实力。

着力打造宝安文化自信 构建更趋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加快5个区级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建成全民健身体育场地58片,为基层配送篮球架40副、室内乒乓球台50张、室外乒乓球台50张、健身路径45套;文体设施建设获“深圳质量”考核全市第一。

●文化服务再上台阶

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7000场,深入实施“文化春雨行动”,发展文化钟点工活动点600个、服务门类52个,定时定点服务市民2100万人次;举办首届“明日之星”才艺大赛,精心策划实施“快闪”演出180场;第三届企业文化活动季开展主题活动项目26个,按需求提供“菜单式”文化配送服务96场等。

●精品文艺成绩显著

着力打造特色精品文化,积极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参加评选和比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4项、市级127项,2017年度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获奖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积极打造书香城区

接管4个街道图书馆管理工作,建成基层图书馆24家,新增馆藏27.8万册;接待读者560万人次、新增读者证6.5万余张、图书外借275万余册次,举办读者活动1800余场次;举办阅读推广进校园等实践活动91场;城市规划展览馆接待公众参观12万人次,接待国内外各类团体参观565场。

●文物保护传承有力

完成多处文物的修缮工程,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增至12个,总量全市第一,指导非国有博物馆举办各类活动44场;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等系列活动,出版《宝安民俗》《宝安碑刻》文化丛书等。

●全民健身创新发展

举办高端体育赛事14场,举办各级各类赛事148项7523场,完成国民体质测试12315人;万人体育技能公益培训共培训13498人,同比增长5.7%;体育场馆累计接待休闲健身人群87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5%。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

全年获得各类赛事奖牌835枚,其中国际级8枚、国家级347枚、省级139枚、市级341枚。

确保市场行业繁荣有序 构建更加规范的市场管理体系

●审批改革成效明显

全市文体旅游系统率先对2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行“不见面零跑动”办理。

●政务服务高质高效

在全市率先将“举办国内营业性演出审批”等5个事项调整为即办件,普通业务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累计受理审批业务1226件。

●市场监管不断强化

累计出动执法力量27264人次,检查持证文体旅游经营场所6816家次,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21次,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

●监管能力持续提升

对文体旅游市场诚信管理平台2.0版进行升级改造,经营场所诚信等级优秀率为88.35%。

●“扫黄打非”深入扎实

强力推进全区124个基层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100%挂牌,100%录入全国“扫黄打非”系统。

●广电及新闻出版工作到位

放映公益电影4504场次,观众达100多万人次。

扶持文体旅产业做强做大 构建更具活力的产业发展体系

精心办好品牌活动 引导文博会分会场提档升级,11个分会场成交额69.99亿元,同比增长10.48%,24个重大签约项目总投资额58.71亿元。

优化企业营商服务 开展“面对面”文创产业政策宣讲活动24场,走访企业100多家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共资助文博会活动、创意十二月活动等7类文创项目154个。

加快影视产业发展

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协调推进西部影视产业小镇等重点项目。

旅游影响力持续提升

举办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等活动,策划推出8个主题共10条“旅游+”发现之旅特色线路;接待游客总人数784.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亿元。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8.31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及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企业530家,同比增长37.7%。

做好新时代追梦人 2019“再出发”

2019年,区文体旅游系统将“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提升文化自信,讲好湾区好故事,推动文体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施文体惠民工程

按照“国际水准、国内一流”定位,加快完善四级公共文体设施,促进文体设施布局均衡性。

●争取市重大项目落户宝安。争取深圳岭南文化艺术中心等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布点宝安。

●推动新“十大文体设施”建设。

●加快社区文体设施建设。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名片

创新思路,活化载体,积极实施“1+2+3+N”工程,打造宝安文化新名片,共筑精神家园。

●深化文化机制改革。

●实施“文化春雨行动”。

●举办首届宝安民俗文化节。

●打造文化赛事品牌。办好深圳宝安首届“湾区之声”吉他大赛(暂名)和宝安区第二届“明日之星”才艺大赛等。深入挖掘艺术人才,实施“百千万”工程……

●办好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区级品牌文化活动200场,举办第四届企业文化活动季及宝安区戏剧月活动等。

●扶持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扶持民间社团发展。

●推动全民阅读发展。

加快打造西部体育强区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积极实施“235工程”,培育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推动体育事业及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实施“235工程”。积极推广两人排球、三人篮球、五人足球,擦亮宝安女足、社区足球、校园足球等品牌。

●积极推动全民健身。

●办好三类体育赛事。举办国际高端体育赛事,精心筹办本土品牌赛事,办好全民健身系列赛事。

●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推动青少年儿童足球、排球、篮球项目的普及开展,加强教练员、运动员队伍建设等。

●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制定宝安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行动计划,强化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挖掘推广“发现宝安之美”“旅游+”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文体旅商融合高质量发展。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挖掘旅游消费新热点。

●做强两大旅游节庆品牌。将深圳宝安帐篷节打造成集音乐艺术、户外休闲、亲子活动于一体的文旅品牌活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性品牌节庆活动。

●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打造文创产业发展高地

以影视产业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不断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影视产业。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办好品牌文创活动。

●提升产业营商环境。

加强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

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16字工作方针,创新文物及非遗保护开发利用,彰显“深港文化之源”形象。

●加强整体规划设计。

●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做好文物数字化工程。

●推动文博事业发展。

●打造文化传承两大品牌。打造馆校共建品牌,打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品牌。

●推动文物非遗活化利用。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