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奉献情怀奋斗精神 展现党员干部模范作用
罗莹哲生前照片。
“人家说今天是儿子节。我的儿子去哪儿了?今天去办理车手续,一个小伙子说,你家人去哪儿了?你这么大年纪过来办手续?问得我心酸酸……”
“儿子,你还好吗?”
“儿子,妈妈说你了……心疼你啊!”
……
距离罗莹哲去世已近四个月了,尽管人前的罗妈妈坚强乐观,但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她仍会忍不住拿起手机,向“微信里的儿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道一道自己的想念。
2018年9月28日下午3点半,年仅36岁的罗莹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他不舍的世界。很多人印象里的罗莹哲是个勤勤恳恳、甘于奉献的“老实人”,他在汶川地震时毅然挺身前往陇南重灾区援建;在发现身体不适后,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参与大运场馆建设;即使离开了,他还把眼角膜捐献给了红十字会,继续扩展生命的宽度……
支援灾区
他说,“我年轻无负担,我不去谁去?”
1981年12月出生的罗莹哲,9岁随母亲从江西迁来深圳,11岁父母离婚,随母亲生活。2004年,从深圳大学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后,罗莹哲以优异成绩考入宝安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站,成为一名工程质量监督员。
笑着的罗莹哲(资料图片)
在罗妈妈的眼中,儿子是个从小就心思细腻、懂事但又平凡的孩子,他跟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玩电脑游戏,也偶尔调皮容易惹妈妈唠叨。但说起儿子的优点,罗妈妈坚定地说,“罗莹哲是个非常负责任的人。”
在宝安质检站工作期间,罗莹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有加班加点的紧急任务,他总是抢在前头,乐于“吃亏”。就这样,宽容大度、不计个人得失又具有奉献精神的罗莹哲,在工作没多久便被任命为质检站的团支部书记。
2008年6月的一天,罗妈妈接到罗莹哲在工地打来的电话,说他报名参加了汶川大地震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陇南地区灾后重建的支援工作。这如此突然的消息,让罗妈妈不能接受,她也不愿让患有乙肝的儿子去那边吃苦。但面对母亲的担忧和不舍,罗莹哲毅然决然。“他说,妈,对不起啊,时间太紧。文件通知要求报名人员需要专业对口,最好未婚,无负担。我专业对口,最重要的是我是团支书。我年轻无负担,我不去谁去?”罗妈妈至今对儿子当时说的话记忆犹新。
报名后的第二天,罗莹哲便匆匆告别亲人奔赴抗震救灾现场,投入到陇南文县援建的工作中去。文县靠近四川,是陇南震灾中受灾最为严重、条件最为艰苦的一个县,也是深圳对口支援任务最重的一个县。罗莹哲到达后就投入到了20天内搭建3500套活动板房的艰巨任务中。
在文县,罗莹哲分秒必争,按小时甚至按分钟计算进度。在工地上,到处能看到罗莹哲奔波的身影,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此,同事们和当地老乡亲切地把他称之为“骡子”。骡子吃的是草料,拉的是重物,这也是罗莹哲在工作中的形象写照。在罗莹哲和建设者们不分昼夜的努力下,3500套板房建设如期完成,确保了上万名灾区孩子在秋季新学期重回课堂。当地政府和群众对于深圳援建者赞不绝口,称赞他们创造了灾区重建中难以超越的“深圳速度”。
在当时的采访报道中,罗莹哲告诉记者,“看到灾区人民住进新房时的欢天喜地,我付出再多都值得!”
抗击病魔
他说,“百分之一的希望我都会去努力”
在文县支援重建时,罗莹哲很少给罗妈妈打电话,他也要求妈妈尽量少打电话给他。“我担心他在那边不注意饮食,又不能保证休息时间,身体会受不了。”罗妈妈说,那时她想去文县照顾儿子的起居,被罗莹哲拒绝了。
罗莹哲与母亲罗筱卿。(资料图片)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以及四川无辣不成菜的饮食习惯,严重透支了罗莹哲的健康。2009年春节前夕,回深探亲的罗莹哲检查出肝部纤维化,并有一个2厘米×1厘米大小的肿瘤!尽管如此,得知灾区有需要,他再一次义无反顾回到陇南,完成剩余的工程。
2009年秋天,罗莹哲回到了深圳,在休养了不到一个月后,他便又投入到大运场馆的建设中去了。回深圳两年多的日子里,罗莹哲承担的监管项目一个接一个,加班加点成了他工作的一种常态,手里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做完的时候。直到他的身体真的承受不住了……2011年9月14日中午,他在办公室加班工作时肝部肿瘤破裂,后被确诊为肝癌,住进了医院。有专家告诉罗妈妈,罗莹哲可能最多活一年。
“我抱着罗莹哲痛哭,他忍着悲痛反过来安慰我,‘妈妈您相信世界上有奇迹吗?这奇迹一定会在您儿子身上出现!’”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罗妈妈忍不住哽咽。其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罗莹哲进行了介入治疗,经过手术,罗莹哲的胆囊被摘除,肝脏被切掉了三分之二。罗莹哲生病后,区领导以及区住建局、团区委、区质检站、区慈善会等相关单位人员多次前往医院探望他,并勉励他要坚强对抗病魔,争取早日康复。宝安区委也发文要求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罗莹哲的高尚品德。
但经过了3年的平稳期,罗莹哲的病情出现了反复。2015年年底,罗莹哲被迫做了肝移植手术。由于肝移植后需要吃大量的抗排斥药,导致免疫功能非常弱,很快肺部出现转移灶,接着慢慢地身体全方位出现失调。“面对病魔和每况愈下的身体,他每天仍然是那么阳光、乐观、淡定。他跟我说,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都会去努力的。”说到这里,罗妈妈再也控制不住泪水。
面对离开
他说,“我的眼角膜是好的,可以捐出去”
罗莹哲以超乎常人的顽强和坚持,与病魔抗争了7年。曾经有同事在探望罗莹哲时问他,有后悔过去陇南吗?罗妈妈回忆,当时罗莹哲说,为什么要后悔,如果他还能活下去,还有机会,他还是会第一个报名。
“人控制不了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罗莹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罗莹哲的生命中,他没有一刻不在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尽管面对死亡的重重威胁,他的心里仍然装着奉献。他立下遗愿:“我的眼角膜是完好的,如果有人需要可以捐出去。如果哪个医学院认为遗体有研究价值也捐出去,为后面的癌症患者提供有利的医学标本。我死后一切低调从简,不要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我把灵魂交给党,把遗体捐给红十字会……”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活得有价值。2018年9月28日下午3点半,噩耗传来,年仅36岁的罗莹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他不舍的世界……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担心的就是我,后期他不能说话了,他就用眼睛一直看着我,我知道,他还有很多话要对我说,还有很多对这人间的不舍,还有很多想干的工作没干完……”罗妈妈说,那个眼神她永远不会忘记,而她也将像答应儿子的那样,坚强地活下去。罗莹哲去世后,他的眼角膜捐献给了深圳市红十字会,罗妈妈也按照他的遗愿一切低调从简。
罗莹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熄灭。他用奉献和大爱实现人生理想,用自己生命的光彩,照亮世界。罗莹哲不仅做到了扩展生命的宽度,也用无私奉献谱写了崇高的生命内涵。他是时代的楷模,也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罗莹哲,这个世界感谢你曾来过、爱过、奉献过。
深圳新闻网综合报道(图片为资料图片)
罗莹哲获“深圳市优秀青年”称号。(资料图片)
罗莹哲生前荣誉
●2007年被共青团宝安区委员会评为“宝安区优秀共青团员”。
●2008年被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评为“深圳市优秀共青团员”。
●2009年获宝安区“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
罗莹哲同志事迹
罗莹哲,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江西吉安,毕业于深圳大学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2004年6月考入宝安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站,担任监督员。2007年被共青团宝安区委员会评为“宝安区优秀共青团员”;2008年被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评为“深圳市优秀共青团员”,被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前方指挥部评为2008年度对口支援先进个人,被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评为甘肃地震抗震救灾区援建工作突出贡献个人;2009年获宝安区“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宝安区十佳共产党员”。
一、坚守岗位,不计个人得失
在宝安质检站工作期间,罗莹哲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有加班加点的紧急任务,总抢在前头。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宽容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很快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被选举为质检站的团支部书记。2009年秋天,正值大运场馆建设的关键时期,罗莹哲从陇南文县援建回到深圳,休养了不到一个月,又积极投入到大运场馆的建设工作中,夜以继日奋战在建设一线,确保各项建设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回到深圳两年多的日子里,他承担多个监管项目,加班加点成了工作的一种常态。
二、积极响应,赶赴灾区援建
汶川地震后,罗莹哲积极响应灾区援建号召,在报名的第二天就赶赴抗震救灾现场。他主动要求到受灾最为严重、条件最为艰苦的陇南文县,负责灾后重建的四大工地协调、统计、采购、监管等工作。在救灾现场工作分秒必争,和建设者们不分昼夜的努力,成功在20天内搭建了3500套活动板房,创造了灾区重建的“深圳速度”,确保了上万名灾区孩子在秋季新学期重回课堂。文县援建项目最多,路途最远,但由于谦虚谨慎、一丝不苛,罗莹哲负责的工程没有发生一次质量及安全上的失误,项目进度在“三县一区”中也是最快的。对罗莹哲充满敬佩之情的同事和工友们因此亲热地送了他一个绰号——“罗(骡)子”,并形成了这样一句口头禅,“跟着骡子干,谁都不畏难!”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严重透支了他的健康。2009年春节前夕,回深探亲的罗莹哲检查出肝部纤维化,并有一个2厘米×1厘米大小的肿瘤。但他得知灾区有需要后,仍然再一次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陇南,完成剩余的工作。
三、乐观坚持,顽强抗争病魔
2011年9月14日中午,罗莹哲在办公室加班工作时肝部肿瘤破裂,后被确诊为肝癌。11月17日,罗莹哲的胆囊被摘除,肝脏被切掉了三分之二。手术后经过了3年的平稳期,又出现了反复,2015年11月9日,罗莹哲病情出现恶变,被迫做了肝脏移植手术。由于肝移植后需要服用大量抗排斥药,导致免疫功能非常弱,很快肺部出现转移灶,接着慢慢地身体全方位出现失调,各项指标异常。尽管接受各种治疗和医学临床试验,罗莹哲在面对病魔、每况愈下的身体,他始终以高昂的斗志、乐观的态度,顽强的与病魔做斗争,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顽强和坚持,与病魔抗争了7年。在生命的最后,他立下遗愿:“我的眼角膜是完好的,如果有人需要可以捐出去。遗体如果哪个医学院认为有研究价值也捐出去,为后面的癌症患者提供有利的医学标本。我死后一切低调从简,不要给组织上增添任何麻烦。我把灵魂交给党,把遗体捐给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