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4日讯(记者 何静 通讯员 俞彩花 曾晓君 陈燕)4月24日,宝安区新桥街道社会工作“清平学堂”启动仪式在新桥曾氏大宗祠举行。宝安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李永峰,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尧,新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黄小波,新桥街道党工委委员、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余介方,新桥街道有关部门、各社区党委、各一级股份合作公司有关负责同志,各中小学校校长、各幼儿园园长、居民代表等70人共聚一堂,见证这一以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开启“古墟新生、家社共治”的崭新篇章。
文化赋能:四维联动激活治理动能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桥街道立足本土资源特色,以“曾氏大宗祠”历史文脉与“楼栋长”基层治理特色为双核驱动,创新打造社会工作“清平学堂”,以《群书治要》为切入点,融合曾子文化及廉洁文化,通过“学经典、传文化、强治理、惠民生”,构建“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社会公益+社区共治”四位一体新模式,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活动伊始,与会人员步入新桥街道家教家风书画展厅,一幅幅墨韵悠长的书画作品似时光隧道,让观众在墨香中感悟修身齐家的永恒智慧。
暖场节目环节,新桥小学学生以童声诵读《在书里》,塘面幼儿园孩童演绎《古墟童谣》,稚嫩而铿锵的声音,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生动诠释了“以文化人、以文润治”的核心理念。
文化的力量在于实践,治理的成效在于同心。“清平学堂”鼓励社会各界成为“合伙人”,与学校共建“社区文化智库”,与企业合作开发“新桥文创”,与媒体联手打造“文化直播间”,让新桥故事传得更远、影响更深。
家社共治:传统智慧赋能现代治理
新桥街道以“两社三中心”建设为抓手,在建强服务阵地、凝聚多元力量、链接多方资源等方面下功夫,让社区服务中心成为传递温情的窗口,让邻里中心成为凝聚人心的港湾,让活动中心成为激发活力的舞台,真正让社区充满“社气”、彰显“社品”。在“现代活力小区”建设中,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小区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让居民在参与中收获归属,化解基层治理的刚性难题,让“新桥式”共治既有传统文化的厚度,又有现代治理的温度,更有共建共享的热度。
在“清平学堂”启动仪式上,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尧强调,“清平学堂”不仅是文化地标的活化利用,更是基层治理体系的创新探索。通过挖掘曾子“修身齐家”思想与社区治理的深层关联,将古墟文物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治理“双向奔赴”。
活动现场,陈行甲、聂菲璘、韩伟、楚宏等9位跨领域专家受聘为首批“清平传习者”,他们将依托公益实践与学术智慧,搭建传统与现代治理的桥梁,为社区注入文化温度。
典籍润心:文明火种播撒街巷万家
刘尧书记表示,新桥街道作为深港文化之根的重要承载地,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激活文化基因。宗祠门前的“议事榕”下,居民们用曾子家训家风化解邻里矛盾;街头巷尾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社区达人”志愿队,为居民提供便民维修、技艺培训等服务。这些探索证明:传统文化不是书本里的符号,而是解决社区问题的“金钥匙”。
“清平学堂”得到了社会广大爱心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新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黄小波为首批“清平学堂爱心使者”授牌。
赠书仪式上,首批“清平学堂爱心使者”向社区、股份公司、学校、爱心一族、曾氏宗亲代表捐赠《群书治要》《了凡四训》等典籍,此举标志着经典文化从祠堂走向街巷,以书香涵养社区共治土壤。
区委及街道领导共同触发启动装置,随着水墨动画中“清平学堂”LOGO的浮现,这一创新平台正式扬帆启航。
未来展望:打造善治创新策源地
活动的第二阶段,广东省作协名家楚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创新》为题开讲首期课程,向居民群众阐释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协同共生的当代价值。
据了解,“清平学堂”作为新桥街道社会工作的品牌项目,通过“一十百千万”的工作举措(精学“一”本经典,举办“十”场主题讲座,展播“百”场视频,招募“千”名文化志愿者,惠及“万”人),将学习《群书治要》与传承曾子文化相结合,活动延伸到党校、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引导居民全方位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清平学堂”将系统打造三大平台,一是“古训今用”调解平台,把《群书治要》《曾家家训》嵌入社区公约。二是“以文化人”教育平台,开设“曾氏大宗祠小小解说员”“古墟里的美术课”等特色课程。三是“薪火相传”实践平台,组织青年职工用短视频演绎《群书治要》的当代价值。
未来,新桥街道“清平学堂”将持续探索文化基因与基层治理的融合路径,以曾氏大宗祠为原点,辐射全域打造善治创新的文化策源地,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