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完美蝶变。
▲劳动教育,特色彰显。
▲研学训赛成常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核心提示
“亚里士多德提出: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在石岩湖学校党总支书记江年跃看来,“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是顺应人(教师与学生)的天性,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就是帮助而非抑制这种天性。”
在转型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五年中,该校遵循教育第一性原理,践行“为未来而教”办学理念,锚定“办一所让学生终身怀念的区域优质名校”总目标,在理念更新、文化引领、管理优化、制度创新、环境诗化、课程拓展、培训赋能等七大领域苦心经营,走出了一条从稳步发展、质量攀升到特色鲜明的崛起之路,先后荣膺国家营养与健康示范校、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宝安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湖畔教育”头角崭露、未来可期。
注重文化引领 实施创新管理强校策略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受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实践》启发,石岩湖学校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等方面,进行管理赋能。
“以教育第一性原理管理学校,才有对教师的真正激励和信任,才有真正把工作创造性做好的内驱力;以教育第一性原理发展教育,才有尊重、关爱、儿童立场,让教育遵循常识、回归本道。”江年跃如是说。
基于此,该校在不同场合强化“打造区域一流名校”的共同愿景,明确“只有共同愿景化为现实,才能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促成个人价值实现”的价值观,以此凝聚班子团队、激励教师斗志,聚力将“施工图”渐变为“实景图”。
从34个班到72个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单一化的层级管理已不适应学校发展。谋今思远,转型升级伊始,石岩湖学校便启动“扁平化动车组式管理”,打造开放式、共建共享管理新样态。
该校将校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重心下移,挂级挂科靠前管理。行政组、年级组、科组、备课组“四轮驱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到目标分解、任务分包,各单元高效运转,内驱力得到激发,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如今,该校的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下级行政、年级长,都进入到每个年级、科组教师群,实时“围观”各科组、年级组的管理动态,互相启发、借鉴。每个管理团队的好经验、好做法,快速传播、升级迭代,形成管理智慧叠加的“滚雪球效应”。通过互联、互通、互学,每个管理干部都快速成长为教育管理专家。
独行快而众行远,独学寡而众学乐。江年跃表示,虽然石岩湖学校没有明星校长,也缺明星教师,但却拥有明星团队——有肯奉献、敢拼搏的专业行政团队,也有善钻研、愿付出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他们形成学校转型升级、优质特色发展的硬核支撑。
夯实立教之本 通过研学训赛锻造队伍
想要造一艘驶向大海的船,首先要激起人们对浩瀚大海的向往。石岩湖学校把教师培养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研学训赛”加强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培养。
应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近六年,石岩湖学校引进正编新毕业教师107人。针对新教师课程意识、教学技能相对欠缺的实际情况,该校每年都开展新教师暑期岗前校本研训,并逐年优化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教育理论与法规、方法与实操、德育智慧与工作技巧、家校沟通和专业发展等五个板块,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
同时,该校将相对出色的新教师安排在初中部任教,以打造全新初中部的“三个高地(人才高地、精神高地、品质高地)”为目标,先集中精锐淬炼局部优势,再辐射引领小学部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小学部之间的交流,形成两部联动发展态势。
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把控力增强。为此,石岩湖学校聚焦教师实战能力提升,五年来走过一条加强教研集备、制订使用导学案学习清单、实施行政点课2.0、提炼灵动润泽课堂“十要”要求、推进“费曼教学法”的教改之路。
历次教改,该校都把先行者置于教研平台的正中央,通过每年坚持举办教育开放日、为老师购买读书会员、举办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比赛、开展“灵动润泽”杯课堂教学比赛研讨活动、组织新课标(2022年版)知识竞赛活动,以及鼓励各科组主动多次承办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活动等手段,推进研学训赛一体化发展。
学练于平常,该校教师教学和竞赛能力直线上升,近5年荣获区级及以上奖励57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7项、市级85项;2022年,学校还获得深圳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初中优秀组织奖,全市仅3所学校获此殊荣。
落细五育并举 破立兼施赋能全面发展
“断舍离”,成为对石岩湖学校落实落细五育并举、赋能学生全面发展最简洁也最贴切的表述。
着眼于学生未来,该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坚持用“断绝违背事物本性,舍弃繁琐低效行为,远离形式虚假、价值虚无做法”的“断舍离”理念,为教学减负。为此,学校把注重整齐划一的活动,改为顺从学生天性的一日两操(跑操+开放式体育活动)、歌声飞扬、天台农耕,大力弘扬属于石岩湖学子的“奔跑精神”、“歌唱精神”、“劳动精神”,为学生健康成长编织立体防护网。同时,运用脑科学新成果,向高年段学生普及基于脑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源头改善学习之道,让孩子终身受用。
其次,该校坚持将有限的经费,尽可能投入到师生直接受益受用之处。五年来,该校新建、改造了劳动基地、医务室、心理咨询室、柔道馆、科普馆、国学馆、营养健康室、海洋科普景观、教工之家、开放式图书角、书法长廊、名画长廊、繁花绿植等功能场馆和设施,打造诗化美化、宜教乐学的好空间,赋予环境育人新内涵。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该校遵照“砥砺润泽,自强不息”校训,基于国家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推进项目式学习,开设了近百门课后服务社团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并分为坚韧、厚实、灵动、智慧、自强五个领域,实施“湖光之星”绿色评价,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为优化教育生态,早在5年前,石岩湖学校便着手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和课程开发,让教育回归自然。学校精心打造了模拟大自然的劳动场地,组织实施跨学科学习和劳动教育,并提炼了“以劳育促心育”育人理念,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方面,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实施“小鬼当家”、“天台农耕”等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在今年5月的全市劳动教育观摩研讨活动中,该校劳动教育成果备受专家和教育同行好评。
此外,该校还持续深化体教、艺教融合,厚植健康育人理念。柔道、田径、京剧、合唱等项目,现已成为学校特色优势项目,其中柔道军团更是第16次获得深圳市团体冠军。
宝安日报记者 刘正金 通讯员 张繁荣/文 通讯员 陈素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