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水务局做客本报“市民热线”,围绕治水提质、防洪排涝、水务工程建设等话题为市民答疑解惑
宝安区水务局局长李育基率队做客本报接听“市民热线”。
宝安区水务局局长李育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宝安日报记者宋璐摄
扫一扫,观看宝安日报《静说执点》访谈节目。
宝安讯(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文 宋璐/图)昨日上午,宝安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育基率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做客本报“市民热线”,近距离倾听市民心声,协调解决诉求,并围绕治水提质、防洪排涝、水务工程建设等相关工作为大家答疑解惑,现场热线电话一直响个不停。
当天上午10点,市民热线一开通,叶先生就拨打电话反映麻布至料坑新村的污水管堵塞等问题,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带上设备赶赴现场处理,并及时向叶先生反馈相关情况。家住西乡河附近的代女士打来电话问:“现在河流污水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治理以后如何实现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持呢?”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宝安区正在进一步巩固深化水污染治理成效,锚定“水质”这一总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十个全覆盖”,坚持“三全治理”技术路线,实现水污染治理从“治污”迈向“提质”。
在一个半小时的接听过程中,十几位市民纷纷打进电话,对此相关部门负责人细致地解答,其中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是很多市民关心的热点。张女士打电话询问富通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什么时候动工,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该小区已经被纳入第七期改造工程,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今年年底进场施工。
不少市民都关心家门口的碧道建设。据悉,除了已建成的茅洲河试点段、石岩湖、蚝乡湖3个碧道项目,塘头湿地、排涝河人工湿地、潭头河人工湿地、红坟湖定岗湖湿地等11项碧道项目计划于2021年底前建成。此外,“6+6”条碧道前期工作也正在加紧推进。十四五期间,宝安将建设255公里碧道,未来可覆盖66条河流和水库。
铁石水库水质保障工程将直接惠及近700万市民
嘉宾:宝安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育基
主播:宝安日报记者杨文静
杨文静:这几年宝安水务部门埋头苦干,锐意创新,探索形成了“1338”宝安治水模式,圆满完成市领导提出的“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任务,我们宝安的特色治水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李育基:按照“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的任务要求,我们带领施工单位,深入小区巷道,钻入河道渠涵,打开雨污井盖,逐点溯源排查,摸清了雨污混流、错接乱接、系统不全、交叉影响等问题症结,以及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各种实操办法,探索形成了“1338”宝安治水模式:
“1”是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地方政府+大型央企的EPC治水实施方式;
“3”是“三全治理”的技术路线,即“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
“3”是治理成效的“三个转变”,即从明渠达标向明、暗渠全河段达标转变,从干流达标向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转变,从晴天达标向晴雨天全天候达标转变;
“8”是建管并重的“八大举措”,即建管纳污、正本清源、初雨弃流、多源补水、生态修复、排水管理、监管执法、宣传引导。
杨文静:铁石水库水质保障工程是我市优质饮用水保障的大民生工程,它很好地保护了深圳人民的“大水缸”,这个工程有哪些特点将给市民带来哪些好处呢?
李育基:作为深圳“四大水缸”的铁岗、石岩水库是宝安辖区内重要饮用水源水库,承担着宝安和光明区近700万居民的优质饮用水供给任务。但这两座水库被城市建成区包围,水质保障极其困难,同时水库周边城区又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管控而发展严重受限。面对上述困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水务局启动了铁岗-石岩水库水质保障工程。
这个工程的基本技术路线是“物理隔离、清污分流”:一是修建清水截流沟,收集山体清洁雨水,通过清水涵隧直接输送进入饮用水水库,避免清洁雨水进入城市建成区后被污染。二是修建河口生态库,收纳、调蓄汇水区内50年一遇标准以下的洪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避免其进入饮用水水库。通过以上两大举措,实现饮用水水库与入库河流及河口生态库的物理隔离、生态区达标清水与建成区未达标雨水/河水的清“污”分流。
铁石水库水质保障工程届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惠及民生:一是将进一步保障饮用水水库水质,使铁石水库水质常态达到地表水Ⅱ类,直接惠及近700万宝安区及部分光明区的人民群众。二是协助相关部门调出一、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6.17平方公里,避免了3690家企业关停搬迁,实现了经济效益。三是建立的4个生态库不仅有调洪蓄水的功能,而且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生态系统,市民可以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探水、亲水活动,充分发挥了生态效应。
杨文静:“社区给水管网改造”和“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建设目前进展情况如何,您可以介绍一下吗?
李育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简称“优饮”工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已经完成6期,直接受益群众达到200万左右。接下来我们还将推进七期、八期工程,这些工程将解决宝安人民供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由于多年的发展,每个小区里面的供水管网标准不一,质量有优有劣,进入到每一栋楼每一户之后,会直接影响到群众的供水使用,所以“社区给水管网改造”和“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是直接惠及老百姓的民生工程,也是将来实现直饮水的一个基础条件。我们主要通过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完善,来消除可能给供水系统带来的污染,从而提升和保障自来水的水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 整理
马上就办
污水管堵塞?工作人员现场清淤疏通
昨日上午,市民叶先生致电本报“市民热线”反映麻布至料坑新村的污水管堵塞或破坏导致下雨溢流到料坑白露湖,还有南光高速两边雨水进入污水管的问题,相关部门当天立即组织人员设备赶赴现场处理。
经了解,料坑大道现有2条污水管,一条DN500污水管(下游已废弃),另外一条通过D500溢流管接入由街道建设的“2010年石岩片区污水主干管工程”DN1000新建污水管,因DN500溢流管口埋深较浅,且新建DN1000污水管存在倒坡问题,导致上游污水管高水位运行,存在淤积现象。宝安排水有限公司石岩分公司已经组织工作人员和设备对管网进行清淤、疏通,目前污水管水位已有所下降。
此外,通过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南光高速雨水通过雨水边沟收集,经500500排水渠涵进16001600雨水箱涵,流入白露湖,没有发现雨水进入污水系统的现象。
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 宋璐 文/图
政策解读
如何办理排水许可证?
根据2021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排水条例》第二十二条,排水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需要向排水设施排放的,应当在排放污水前向区排水主管部门申领排水许可证。其中排水户营业面积较小或者排水量较少,且排放污水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无需申领排水许可证,但是应当向区排水主管部门办理备案,具体参照《深圳市排水许可和备案管理名录》(试行)办理。
目前,宝安区排水许可(备案)已实现全流程网上办。1、若是开中餐厅应办理排水许可,可以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注册并按要求提交申请材料(申请表、排水户信息接驳表、排水平面图、预处理设施(隔油沉砂池)平面图、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经办人身份证、法人委托书等),经过宝安排水公司现场勘察后,网上提交上述申请材料,区水务局审批部门将会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排水许可证,申请人在收到办结短信后,可于第二天前往行政服务大厅领取证照,或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网上下载证照。2、若只有洗车服务,则需要办理排水备案,可以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按要求提供申请材料(排水备案申请表、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等),网上申请,区水务局审批部门将会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排水备案回执,申请人在收到办结短信后,可于第二天前往行政服务大厅领取证照,或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网上下载证照。
若没有按规定办理排水许可证或排水备案,则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排水条例》第六十一条,未办理许可手续的,由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补办排水许可手续,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未办理备案手续的,由排水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 整理
你问我答
市民高小姐:听说政府这几年都在开展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我想了解一下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有什么申报条件吗?现在工程情况如何?
区水务局: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的申报条件比较简单,只要是在宝安的城市居民老旧小区,存在供水管网老化严重、漏水严重情况的,小区在自愿进行改造的基础上都可以申报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
宝安区从2014年开始推进第一阶段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第一阶段五期工程均已完工,改造了54个小区共27172个用户的供水设施,敷设、更换给水管道817千米,改造后的小区水质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标准,管网漏损率均低于5%,全部实现抄表到户。第二阶段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是从2018年开始的,分3期(即六、七、八期)进行改造。第二阶段还放宽了改造小区范围,除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外,历史遗留问题居民住宅小区也纳入改造范围,同时,二次加压供水设施纳入改造内容。目前,六期工程已动工建设,共改造66个小区,七期拟改造144个小区,可研已批复,第二阶段的最后一期工程也就是第八期工程也在立项中,如有符合改造条件并有改造意愿的小区请于9月7日前提出申请。
市民李女士:目前碧道建设得非常不错,请问我们区的碧道建设都有哪些项目?
区水务局:宝安正采用“新建与改造”的建设思路、分批分期的模式有序推进碧道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正在推动的碧道项目共计26项、长度166.45公里,具体如下:
(1)已完工碧道项目3项,累计建成38.76公里,具体包括:茅洲河试点段、石岩湖、蚝乡湖;
(2)正在实施的改造类碧道项目11项,总长33.49公里,计划于2021年底前建成。具体包括:机场外排渠(航港湿地段)、铁岗水库排洪渠、应人石河、石岩生态库、九围生态库、应人石生态库、宝石湖生态库、塘头湿地、排涝河人工湿地、潭头河人工湿地、红坟湖定岗湖湿地;
(3)开展“6+6”新增碧道项目12项,建设长度90.8公里,总投资52.76亿元。其中,2020年我区启动了沙井河、沙福河—屋山水库—七沥水库、西乡河、松岗河、新桥河—长流陂水库、石岩河—牛牯斗水库等第一批6项碧道建设项目,总长57.62公里,总投资32.36亿元,现已完成“可研、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一体化”设计竞赛,正在开展可研阶段相关工作;2021年我区启动了机场外排渠(宝安大道上游)-三支渠-钟屋排洪渠、坳颈涌-塘尾涌-玻璃围涌、下涌、排涝河、上辽河中下游、潭头河等第二批6项碧道建设项目,总长33.18公里,总投资20.39亿元,现正在开展设计招标前期工作。
市民王女士:之前在《宝安日报》上看到过茅洲河畔的碧道公园,不仅是休闲的好地方,更是一个大型的“海绵城市”项目。请问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内涝吗?
区水务局: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宝安区已建成含茅洲河碧道、燕罗湿地、梧桐岛产业园等40余项优秀典型项目,“以湿地碧道公园大海绵为主,点状小海绵为辅”的宝安特色海绵建设思路,加以对项目建设的高质量严格要求,使得宝安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在全市一直以来名列前茅,切实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品质,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