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机场海关不断提升通关效率,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2025-08-26 来源:宝安日报

深圳新闻网讯 从南海滩涂的简易空港到联通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从手写单据的人工查验到智能高效的智慧监管,深圳机场口岸的成长轨迹,正是深圳经济特区45年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据深圳海关统计,2025年1月至7月,深圳机场口岸进出境人员超384万人次,同比增长26.1%;进出境客运航班超2.3万架次,同比增长24.6%;进出境货运量59.2万吨,同比增长14.9%,多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彰显出国际航空枢纽的旺盛活力。

1989年5月,深圳机场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这座我国首个以地方投资为主兴建的机场,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特区“飞向世界”的梦想。1993年3月深圳黄田机场(现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及附属福永码头通过验收,同年5月正式成为国际机场——深圳由此成为全国首个集齐陆海空口岸的城市,开启了立体开放的新纪元。

彼时的通关场景,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没有先进的CT机、X光机,每一件货物、行李都依赖关员的“火眼金睛”与反复开箱,纸质舱单堆满案头,查验指令全靠手写传递。海关关员主动研究航空运输特点,在客运、货运领域摸索出适配空港节奏的监管模式雏形,在滩涂上筑牢了守护国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关键基石。

时光荏苒,口岸硬件与通关效能的迭代,成为特区发展“加速度”的最佳注脚。2013年11月,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启用,年设计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硬件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2015年11月,深圳机场口岸正式推行24小时通关,昼夜通明的空中门户让便利化出行照进现实;2019年12月,年旅客吞吐量首破5000万人次、国际旅客超500万人次,深圳机场迈入全球繁忙空港行列。从“够用就行”到“全球领先”,硬件升级的背后,是特区对“开放”二字的持续深耕。

与硬件升级同步的,是深圳海关监管与服务的改革创新。面对时代的发展命题,海关人始终以改革为刃、以创新为钥,在守牢国门安全底线的同时,不断提升通关效率。

为打造符合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枢纽门户地位的国际空港口岸,满足国内外旅客商务、旅游、务工、求学等多元需求,深圳海关主动与机场集团、航司建立起高效的联络机制,通过设置运输工具业务“绿色窗口”,第一时间指导企业解决航线、航空器备案异常等问题,助力深圳机场织密辐射全球50城的航空网络。同时,支持航司推广托运行李“全委托”模式,实现“一次值机、一票到底、行李直挂”,让旅客出行更省心。

“我们借助‘智慧卫检’‘远程审图’等信息化手段,通关效率大幅跃升,保障口岸‘通力全开。”深圳宝安机场海关旅检九科科长张露丹说道。

为了支持深圳机场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化、远程化”监管模式的深畅国际货站,深圳海关通过引入AGV机器人、RFID技术、智能卡口等智能化设备,符合条件进口货物可实现24小时提离,出口货物可实现“抵港直装”,货站年设计进出口货物保障能力提升63%;牵头落地进口冰鲜水产品监管模式改革试点,将检测通关时效压缩90%以上,打造“空中快线”让新鲜食材更快被端上市民餐桌;开通“空侧直通”、国际中转“换单”等航空货物中转新模式,盘活国际航班舱位资源,助力国际转运货物灵活高效流转。

作为外贸“第一城”,深圳出口连续32年领跑全国。为进一步满足产业链、供应链要素全球流通需求,全力打通航空物流大通道。四十五载风雨兼程,深圳机场口岸从单一空港蜕变为国际航空枢纽,深圳海关从传统监管迈向智慧治理。这支与特区共成长的海关队伍,将在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持续改革创新,为特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海关力量。(宝安日报 何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