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讯 8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栏,以《各地扎实开展学习教育——践行初心 赢得民心》为题,对全国各地扎实开展学习教育情况进行报道。报道介绍了各地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教育成果情况,其中特别介绍了宝安区沙井街道在学习教育中创新建立公共食堂、推动解决产业园区员工就餐问题、得到园区员工好评的做法,这也使宝安区成为全市首个被人民日报头版位置全国综述专栏刊发学习教育典型经验做法的区。
从“蹲点吃饭”到智慧食堂:破解老园区的民生难题
2005年投用的巨基工业园,如今聚集着13家实体企业和近500家注册办公企业。随着入驻企业增多,配套短板逐渐凸显,“吃饭难”成了最突出的问题。“过去一到饭点,路边树下、茅洲河边全是蹲着吃饭的员工,要么吃盒饭,要么挤周边小馆子,不仅不方便,价格还偏高。”沙井街道衙边社区副书记何建鹏的一席话,道出了曾经的窘境。
“企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沙井街道负责人的这句话,成了破解难题的起点。街道主动对接园区运营方,提议共建公共食堂,为员工办好“食”事。园区运营方当即响应,果断腾出自家办公区域进行改建。
从零开始办食堂,难题不少。园区运营方没有相关经验,便专门调研企业和大学食堂模式;街道相关部门上门指导,一周内备齐装修备案材料,市场监管等部门加速审批餐饮证照,让食堂筹建一路畅通。
更贴心的是,结合园区需求,街道还牵线搭桥,引入辖区小微企业一动网新科技的AI智慧餐饮系统,给食堂装上“智慧大脑”。如今走进250平方米的恩斓阁智慧餐厅,每日更新的热菜整齐陈列,员工选好菜后,只需将餐盘放在指定区域,“嘀”声一响,3秒内就能完成识别、称重、结算,全程高效便捷。
多方共赢的“热饭效应”:科技赋能与服务升级的双向奔赴
智慧食堂的落地,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多赢。对员工来说,10到15元能吃上现炒热菜,米饭例汤免费续,在园区工作多年的电工张先生算了笔账:“每月餐费能省两百多,再也不用蹲在路边吃冷饭了。”对企业而言,这个由20年经验主厨带领团队打理的食堂,成了招工“加分项”,巨基工业园负责人坦言:“员工稳定性明显提高。”
对食堂运营方来说,AI系统让管理事半功倍。后台实时统计的热销数据指导次日备餐,食材损耗率下降近三成;财务数据可视化、经营信息化,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而提供技术支持的一动网新科技公司,也借着这个应用场景加速成长——在街道搭建的沟通平台上,其AI系统正逐步对接更多餐饮、商超企业,实现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的双赢。
如今,这家日接待量达500人次的食堂,不仅服务巨基工业园,更吸引了周边同方创意园、学子围园区等员工慕名而来,成了名副其实的“能量补给站”。据悉,沙井街道已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蓝宝工业园、茭塘股份公司云展广场等新试点,通过纳统配餐企业参与运营,让更多企业员工和周边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利与实惠。
一碗热饭的温度,丈量着民生服务的精度,也彰显着营商环境的温度。在宝安,这场从“舌尖”开始的服务升级,正成为基层服务企业、惠及民生的生动注脚。(宝安日报 罗裕昭 李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