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仰韶文化 体验彩绘陶坯

2025-06-23 来源:宝安日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讲座现场。

▲市民执笔彩绘陶坯,体验仰韶彩陶纹饰魅力。

宝安讯(宝安日报记者 庄典 通讯员 邓亚明 彭艳艳 /文 记者 宋璐/图)6月21日下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16期在宝安图书馆开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以“中华密钥:文明探源中的仰韶文化”为题,凭借考古实证,深度剖析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内在联系,为现场听众及超4.3万线上观众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史前文明图景。讲座通过“南方+”“文博圈视频号”“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视频号同步直播。

讲座中,魏兴涛依据时间脉络,梳理了仰韶文化的发展进程。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被公认为中国考古学的起点。魏兴涛介绍,这种距今7000-4700年的新石器文化,凭借多达1万处遗址的规模,构建起“黄河中游-长江流域-蒙古高原”的文化辐射圈。“这些发现完全符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立的文明标准:生产力飞跃、阶级分化、王权与国家出现。”魏兴涛说道。

魏兴涛讲述,仰韶文化还奠定众多文明基因:仰韶彩陶的“花瓣纹”构成“华”的视觉原型,为“华夏”之称提供了考古依据;庙底沟时期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进一步升华龙的形象,形成中原地区早期复杂的龙图腾;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以及古DNA研究成果显示,仰韶文化人群与当今中原地区人群渊源深厚,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在互动环节,面对观众提出的“彩陶西来说”,魏兴涛用碳十四测年证据和彩陶遗存,有力证明中国彩陶独立起源。当被问及“仰韶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时,他以双槐树遗址的功能分区、南佐遗址的大型夯土建筑群为例,指出这些完全符合“城市、阶级、王权”的中国文明标准。

此次讲座吸引国际友人参与,来自美国的金融白领Mark(马克)和法国的艺术家Michel Bertrand(米歇尔·贝特兰德)全程专心致志地聆听讲座。讲座结束后,50余位市民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老师徐明明及其非遗创客团队的指导下,执笔彩绘陶坯,沉浸式体验仰韶彩陶纹饰魅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宝安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是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之一。作为宝安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项目,“宝安讲坛”以考古知识普及、历史记忆唤醒、文化认同培育为核心,历经四年深耕,打造宝安文化新名片,成为公众认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课堂”。本次讲座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宝安博物馆(筹)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