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的艺术课:宝安博物馆与新蕾小学携手打造“每周半天”博物馆实践课程

2025-03-27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27日讯(记者 梁婷婷 通讯员 彭艳艳)3月27日下午,宝安1990(博物馆)内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访客”——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集团)新蕾小学的45名学生。他们带着好奇与期待,走进“风起海上——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在广彩瓷的流光溢彩、外销扇的精巧纹饰中触摸历史,随后亲手制作珐琅彩杯垫,体验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这场“沉浸式观展+手工实践”活动,正是响应“每周半天计划”的创新实践,也是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与新蕾小学深化馆校合作、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3f756ea31bf4810420004476e4f5a4ee_.jpg

沉浸式学习让文化触手可及

“原来清代的外销扇这么精美,上面的图案都是手绘的!”“广彩瓷器上的金色花纹是用真金画的吗?”在博物馆研学专员的引导下,新蕾小学的学生们围绕展柜中的文物热烈讨论。本次展出的清代外销艺术品,涵盖广珐琅器、外销广彩、外销扇、外销画等40余件文物,生动展现了18-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图景。

“我们摒弃了单向讲解模式,设计了‘问题卡’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了解广彩瓷器的纹饰题材,或猜测文物背后的故事。”宝安博物馆研学专员介绍。这种“提问-观察-探究”的观展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在观展前,研学专员还特别讲解了文明观展礼仪与参观指南,帮助学生们在有序、专注的氛围中欣赏展品,进一步提升观展体验与文化认知。

观展结束后,博物馆研学专员为学生们开展了沉浸式珐琅工艺体验课。同学们首先系统学习了珐琅彩的类型——画珐琅与掐丝珐琅。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先用矿物颜料临摹珐琅彩纹样,体会“釉色层叠”的独特质感;随后亲手体验掐丝工艺,用指尖将金丝掐制成定制纹样,创作出独具匠心的珐琅杯垫。“调色时要控制水分,笔触要轻,才能还原珐琅的晶莹感。”手工环节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传统工艺的严谨与智慧。新蕾小学美术教师评价:“博物馆将‘美育’从课本延伸到实物,这种体验远比课堂讲授更深刻。”

9c124b0f9578d0943423a0a8d4dfed3d_.jpg

馆校合作构建全域学习网络

此次实践课程不仅是宝安博物馆“博学宝安”品牌活动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积极响应“每周半天计划”、推动文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据悉,宝安博物馆是“每周半天计划”校外教育基地,而新蕾小学则是宝安区首批“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学校。双方协同合作,积极将博物馆课程系统化纳入校本教育体系,通过固定课时保障、专业课程开发等举措,致力于打造“博物馆+学校”协同育人的区域样板。此外,双方还成立联合教研组,围绕课标衔接、学情分析、活动设计等关键环节开展深度合作,既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又强化实践体验的趣味性。在本次清代外销艺术精品主题课程中,教研组创新采用“三段式”教学设计:课前通过微课引导学生预习文物背景;课中通过探究任务单驱动深度观展;课后延伸珐琅彩工艺美术体验,实现学习效果的持续深化。

近年来,宝安博物馆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先后与辖区10余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以“融合展教、融入课程、融通机制”为路径,构建起多层次馆校协同育人体系。宝安博物馆与宝安区凤凰学校联合开发“馆校直播课程:烽火羌笛里的居延汉简”,通过线上直播还原汉代边塞生活,学生可实时在线观看甘肃简牍博物馆的简牍图片;与宝民小学开发“博物宝安特色课程:融汇中西 广彩华章”,结合馆藏开展跨学科教学,融入美术、历史等跨学科知识。针对学校场地限制,博物馆推出“素壁生辉——宝安古建筑壁画图片展”“墨拓古韵 龙绘新风——宝安区历代碑刻拓片与学生龙年新作联展”等“轻量化”校园巡展。

ad013bab1b1e2c1bb66e3bcb3acf7cae_.jpg

从“活动”到“常态”的跨越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教育不是简单叠加,而要深度重构学习场景。”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强调。在这场教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博物馆正突破传统边界,通过沉浸式展陈、互动式体验、主题式研学等创新形式,让沉睡的文物转化为生动的教科书。新蕾小学校长黄健华表示:本次活动是新蕾小学走进博物馆开展“每周半天计划”的首场活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馆校协同育人机制,让更多学生在与文物的对话中获得历史智慧和文化自信,让更多学生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里收获跨越时空的文化滋养。

6e163a87512506036c3466c0df4243ba_.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