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小巨人”,凭啥这么多?

2025-03-19 来源:宝安日报

大美宝安。(资料图片)

又是全国“三甲”——

3月17日,本报关注到人民网研究院发布了《市辖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报告》,第一时间以《宝安区“专精特新”发展领跑全国》为题,率先报道了宝安以27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市辖区第三的喜讯。

实际上,在近年来的各类城区实力榜单中,宝安都是“前三甲”的常客或有力竞争者。在宝安的诸多荣誉中,这份“小巨人”榜单荣誉更显得尤为沉甸甸、亮闪闪。茁壮成长的“小巨人”们,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生代”。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区域“小巨人”企业的数量,也代表着这里产业能级跃迁的能量。

仅2024年,宝安就培育“小巨人”69家,位居全市第二;培育市专精特新企业86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15家,全市第一。另外,宝安有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9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524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宝安还将源源不断走出更多“小巨人”。

宝安“小巨人”,凭啥这么多?

凭悉心耐心的呵护

乍一看,培育“小巨人”是个技术活。但在宝安人的经验里,这是个“笨功夫”。

优质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科学规划和精心培育。为此,宝安专门搭建了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如同阶梯一般,为中小企业铺设了清晰的成长路径,让他们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同时,宝安通过摸底调研,精准筛选潜力企业,建立培育库,为后续的精准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培育“小巨人”过程中,宝安特别聘请3家专业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全面的申报辅导和咨询服务。近几年,已有上千家中小微企业在宝安接受了“一对一”专项诊断和培育辅导,当中就成长出众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过程中,宝安还十分注重机制创新。宝安与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携手合作,共建了全市首个区级“专精特新”专板示范基地。这一基地如同一个孵化器,为企业上市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通过“孵化层-规范层-培育层”的分层服务体系,宝安帮助企业逐步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从财务合规到股权优化,再到上市筹备的全过程。

此外,宝安还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了“专精特新”专板专属信贷产品,在为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渠道的同时,也给予企业精准路演机会,促成了大量的资本对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最关键的,还是人。宝安推动601名干部挂点服务12301家重点企业,推动走访服务“贴心化”;优化企业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和积分规则,提升诉求办理时效,把企业满意度评价作为重要考核标准。2024年,宝安挂点干部累计走访企业5.92万家次,收集诉求2827件,其中已办结2759件,办结率97.6%。

凭真心真金的支持

对于制造业的支持,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关注,宝安多年来一以贯之,推动各类产业政策、帮扶举措逐年迭代、持续上新。

从连续七年以“一号文”支持制造业发展,到创新搭建“1+3+N”产业政策体系,再到围绕“20+8”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提质增效制定一系列配套方案,并延伸出覆盖半导体、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的N个专项政策。宝安通过专项政策将顶层战略分解为可落地的产业图谱和资金支持,形成“战略引领-路径规划-精准施策”的闭环链条。

若以年度观察,宝安产业政策体系近年来呈现“年度迭代、持续升级”特征:2022年聚焦空间拓展,2023年强化产业集群培育,2024年聚焦未来产业,2025年向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赛道延伸,政策间形成“基础性政策稳盘、专项政策突破”的动态平衡。

近年来,在空间保障方面,宝安更是大手笔传递出“宝安真有土地、宝安真心供地、宝地真的好用”的强烈信号。2024年,全年整备土地310.4公顷,产业、居住、民生三项总量合计212.04公顷,全市第一。其中,产业用地107.1公顷,完成率107%,完成量连续四年全市第一;居住潜力用地40.5公顷,完成率101%;民生设施用地64.5公顷,完成率193%,完成量全市第一;其他用地70.2公顷。

今年,宝安将继续深化“整整转更”土地空间二次开发模式,大力实施“四块地两间房十二快”,预计全年综合整治老旧低效园区30个以上,优化产业空间300万平方米以上,匹配产业空间50万平方米以上,以规模化优质空间承载优质项目。

与此同时,宝安在2024年共举办供需对接会、空间对接会、银企对接会201场,助力企业签订订单30亿元、解决租赁空间28.9万平方米、融资274.6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者、创业者、投资者纷至沓来。2024年,全区新登记商事主体12.3万户、总量达98万户,均为全市第一;新登记外资企业845家、同比增长16%,总量达9800家、全市第一。

凭企业家的信任

“我们属于智能机器人行业,需要非常多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合,以及很多工业制造等相关的应用场景。2024年8月我们搬到宝安之后,整个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得益于宝安非常雄厚的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宝安企业深圳果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果力智能”)创始人刘阳感慨地说。

果力智能位于汇智专精特新总部基地,是全国领先的具身智能软体复合机器人企业,集自主研发、独立制造、全球销售于一体,2023年获评深圳专精特新企业。果力智能的王牌机器人产品“果小聪”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目前已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国内合作学校更是达上千所。

同样入驻汇智专精特新总部基地、位于果力智能楼上的深圳市万德昌创新智能有限公司(下称“万德昌”),自今年开工以来就一直处于全员忙碌状态,据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的出口订单量较往年增加了不少,目前与韩、日、英、美等国家均有合作。“选择宝安,我们主要看中这里联通世界的‘六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临近机场和码头的优势,对我们出口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吸引力。”万德昌品牌新媒体负责人楚毅鑫说。

“在宝安,我们这些同频的企业,能够紧紧抱团,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寻求更多合作机会。”兰和科技销售总监曾兵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在不久前的一次宝安区内“小巨人”企业洽谈会上,曾兵与另外一家专门研发生产消费类无线产品核心零部件的“小巨人”企业的代表一拍即合,很快就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企业的信任与钟情,绝非一日可成。跳出短期功利思维,以长期主义和系统化思维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让每一粒“种子”都能找到生长的阳光与土壤,这是宝安“小巨人”企业成群崛起的密码,也是一个制造业大区与优质企业持续“双向奔赴”的生动演绎。

宝安日报记者 何一航 何祖兰 黄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