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引领工业柔性变革 将“宝安造”输送到全球

2025-01-15 来源:

斯坦德机器人产品展示中心。

斯坦德机器人在进行测试。

斯坦德机器人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抢占先机。

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创业办公室,5名大学生,12平方米的场地,创业火花迸发,“斯坦德机器人”在这儿萌芽。前方道路充满未知,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几个年轻人,还是许下了雄心壮志——做世界级标准机器人。在留下为数不多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在狭窄杂乱的办公室里,各种机器人零部件和电路板随地可见,创始人王永锟站在电脑桌前,笑容灿烂,双手竖起大拇指点赞。

敢于仰望星空立下高远目标,也不忘埋头踏实苦干,这奠定了斯坦德机器人非比寻常的未来。事实也如此,在哈工大萌芽,在宝安扎根成长腾飞,短短几年,斯坦德机器人迅速在工业机器人行业内站稳脚跟,累计申请专利261项;顺利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近十项权威资质认定;多次参编行业发展蓝皮书,引领产业标准化建设……这份耀眼成绩单的背后,浸润着拼搏的汗水,也记录了一家年轻企业茁壮成长的清晰脉络。

深圳版的“车库创业故事”

为了靠近市场和供应链以节约成本,2016年王永锟和四位同伴,跨越三千多公里南下来到深圳宝安。斯坦德机器人当时还处于产品研发阶段,没有客户,连办公场地都是在供应商楼上现租的,起步艰难,但大家心里都攒着一股劲,抱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心态直面困难。

“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外是同时起步,想要在这一片荒芜原野中走出一条标准化之路,只能靠自主研发和创新。”王永锟在多个公开场合介绍,斯坦德是英文单词“standard”的音译,“标准”的意思,初衷是通过移动机器人的集群技术为工业装上腿,引领工业柔性变革,成为这个行业的标准,点亮全球智能工厂。

朝着这个初衷,斯坦德机器人用心搞研发,也积极争取一切机会进入大众视野。在第五届宝安创新创业大赛中,斯坦德机器人拿到多个奖项和百万元比赛奖金,也因此获得了宝安产业发展博览会的“入场券”。展会期间,斯坦德机器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调度系统,灵活敏捷的移动底盘,引起了华为的关注。

为了达到华为的测试标准,斯坦德机器人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在2018年进入了最后的技术攻坚阶段,同时也是公司资金最紧张的至暗时刻,团队退掉写字楼里的办公室,搬到一处工厂里继续研发。夏天很热,没有空调,大家就人手一个风扇,没日没夜地在一排排电脑前埋头苦干,从敞开的卷帘门看进来很像一个网吧。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几十人齐心协力完成技术闭环,做出了第一代通过客户严格测试的Oasis产品,成为华为的合格供应商,拥有了第一批标杆客户。随着业务发展,公司早已搬出了工厂,现在那里是个废旧汽车的回收站,大家经常自嘲说那段日子就是“深圳版的车库创业故事”。

行业为数不多的深度自研机器人操作系统

四次搬迁,不离宝安。西乡街道华丰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是目前斯坦德机器人总部所在地。在一楼机器人研发测试与概念验证中心,记者看到不同规格的自主移动机器人,灵活地按照既定路线来回穿梭,完成执行避障、搬运货物、巡检等指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地上没有铺设磁条或者张贴二维码用于导航,这使得这一场景更具科幻感。

斯坦德机器人海外市场经理肖原介绍,先进的机器人导航方式是智能工厂不容忽视的技术根基,相较于传统的磁条导航、二维码导航,斯坦德机器人采用的是具备“柔性”优势的激光SLAM导航技术,机器人的智能性和机动性都更胜一筹。

肖原举例说,比如工厂内部的构造进行了升级调整后,原来给机器人设定的路线发生了改变,这时只需再次实时扫描四周环境,然后进行控制器内置地图比对,就能实现精准定位与导航,达到快速部署且维护成本低的效果。“除了能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度外,通过算法还能让机器人实现智能避障,兼容多种工艺段。在装配线生产节拍发生变化,或者某台机器人突发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调度空闲或备用机器人充当替补,适用于车间仓库等诸多环境。”

2024年3月,小米SU7发布后迅速成为了车界“顶流”,在这一过程中,斯坦德机器人成功交付Oassis 300E、Oassis 600E、Oassis 1200E三种型号全激光导航AMR(自主移动机器人)200余台,为生产线移动变化率超高的小米汽车工厂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也是全国首个全面应用激光SLAM AMR的新能源汽车总装线。“激光导航只是一个服务附加值或者抓手,我们真正的核心王牌在自研操作系统上,这也是客户最看重的。”肖原表示。

通常情况下,市面上大多采用开源的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研发产品,但考虑到ROS系统并不完善,功能和稳定性都无法得到保障。“在工业机器人这个领域,核心操作系统决定着产品的上限。”肖原介绍,为此斯坦德机器人选择走最远的自研之路。

经过数次选代,斯坦德机器人终于成功开发出独有的操作系统SROS,也成为迄今为止全行业为数不多同时深度自研操作系统、控制器和算法的公司,得以让所有技术问题都能在斯坦德机器人完成闭环,迅速迭代,为客户呈现更专业更稳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多个细分行业头部客户占有率全国第一

产品好不好,市场和客户最有话语权。从2019年到2023年,斯坦德机器人不仅实现了产值的飞跃式增长,更在3C、汽车、新能源、半导体、电子等细分行业激光SLAM移动机器人应用中,实现头部客户占有率第一。先后服务丰田、蔚来、小米、中创新航、爱旭、长电等100余家头部企业,全球业务更是覆盖日本、美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斯坦德机器人的成功,和其提出独特的“1+N+X=∞”战略模式密不可分。这一模式以一套移动机器人核心技术平台为基础,开发出多种基于该平台的移动机器人产品,并针对不同行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行业级解决方案。这种灵活多变、高效协同的体系,为不同行业的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造了无穷的价值和潜力。

以广汽丰田某总装厂物流自动化项目为例,斯坦德机器人通过部署4台GULF-3000-QDD无人牵引车等硬件设备,并结合RIoT平台软件进行集群调度和中控管理,成功实现了总装厂内高频搬出叉车通道区域物流台车的高效运输和协同作业。类似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为客户带来了显著效益,也进一步巩固了斯坦德机器人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现在工业机器人行业也是卷出了新高度,不过依靠产品创新与对行业的深度理解,我们有充足的信心面对市场洗牌。”肖原坦言,行业的繁荣实际上也是企业间的“技术比武”,良性的企业竞争,对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目前斯坦德机器人也在加速拓张海外市场,海外团队不断探索,积极开拓新市场、新机会,不仅活跃在当地的行业展会,也努力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打成一片,一起做好产品和服务。这一幕,和当年几个创始人不远千里、一腔孤勇到宝安逐梦的场景颇为相似。

“稳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我们正以宝安为新的起点、新的杠杆,以实打实的技术为支撑,推动‘宝安造’走向全世界,让中国机器人被更多人看见。”肖原指了指公司展示厅墙上醒目的几行字说,这么多年,在斯坦德机器人团队心里,企业的发展愿景一直没变,那就是加速自动化、柔性化、数字化升级,在全球点亮更多智能工厂。

本版统筹:宝安日报记者 何一航 本版文字:宝安日报记者 黄冬梅 本版图片:宝安日报记者 李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