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讯(宝安日报记者 罗裕昭)12月10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圳专场新闻发布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始终弘扬特区精神,学习三明医改精神,致力于打造健康深圳,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近年来,深圳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让医改成果惠及广大市民,更为全国医改提供了宝贵经验。
定好“干”的导向与路径 全面深化医改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深圳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过程中,首先定好了“干”的导向和路径。在市级层面,深圳由一名市委常委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工作,将健康深圳、医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了“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等两个联席会议制度。
在“干”的路径上,深圳采取了“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策略。深圳率先取消了药品加成,并落实了多批次药耗集中带量采购,承接了省际联盟集采,开展了耗材价格谈判,累计节约采购金额达140亿元。同时,深圳还推进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调整了近5000项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了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等服务价格,重点支持护理、儿科、中医等学科的发展。这些调整的部分主要由医保基金承担,使得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在2023年提高到34.4%。
与此同时,定好“干”的支撑。“十四五”以来,市级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亿元,年均增长11%。建立“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在全面落实政府六项基本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加大对公立医院基本运营、科研、教学、人才引育投入力度。2023年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达到27.4%。
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
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改革成不成功的重要标准。深圳在医改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圳将83万名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保障范围,建立了连续参保激励机制,参保率达97.6%。同时,深圳还健全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使得普通的门诊最高报销80%,恶性肿瘤等门诊大病最高报销90%,住院费用最高报销95%。
为了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深圳启动了“编制池”改革,解决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入编问题,并推行了人员总量管理,努力实现编内编外人员“同工同酬”。此外,深圳还拓宽了财政、医保、价格等薪酬保障来源,优化了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医院不同科室之间薪酬的差距。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
在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方面,深圳也做出了积极努力。全市70%的社康机构开放了午间门诊和夜间门诊,方便群众就医。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了无陪护病房服务试点,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所有的市属医院均设立了“一站式”群众诉求服务点,对群众的投诉“接诉即办”,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更舒心、更放心。
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夯实基层医疗基础
深圳在医改过程中,还注重强化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深圳通过“一张蓝图”有序规划,着力补齐原特区外医疗资源短板,布局肿瘤、心血管、康复、精神、神经等专科资源。同时,深圳还组建了21家基层医疗集团,将所有社康机构交由区属综合医院来举办和管理,实现了社康机构的网格化布局、规范化管理、便民化服务。
为了夯实基层医疗基础,深圳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市人大常委会将社康服务扩容提质作为“1号提案”,由市政府的主要领导牵头办理。对符合条件到社康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财政方面按学历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同时,社康机构的价格标准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下调15%和20%,而医保报销比例则比二、三级医院高10%和20%。这些举措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全科医生到社康机构工作,也提高了社康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
“十四五”以来,深圳新增社康机构195家,达到970家,实现了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最少有一家社康机构的目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建成“15分钟社康圈”,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39.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的就诊率也分别达到了84.7%和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