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彭劼:投身体外诊断 做科研路上的探索者与追梦人

2024-10-24 来源:深圳新闻网

人才介绍:

彭劼,深圳市华晨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基地班,后于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主攻病毒与免疫方向,获博士学位;曾担任香港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助理、力扬(Nikyang)亚太研究院实验室负责人等职位;拥有扎实的临床与基础生物医学背景,同时擅长体外诊断领域的方法学开发与自动化设备集成,掌握“高性能扩增酶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高分辨溶解曲线超多重扩增”“实验室设备自动化”“细胞培养液的研发与产业化”等多项核心自主创新技术。

人才之问:

从湖北到香港、再到深圳,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科研之路的?面向临床诊疗痛点,他如何一步步突破难关?作为研发负责人,如何用创新助力企业在激烈的IVD竞争中突出重围?


在位于新桥街道的一个自动化生产车间,深圳市华晨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阳”)副总经理彭劼正仔细查看一组刚下产线的试剂样品。下午,他还要去位于南山的研发中心查看实验进度。

来到华晨阳的5年来,彭劼几乎每天都要在制造中心(新桥)和研发中心(南山)两边跑。但这30公里的距离并不是问题,作为企业研发负责人和体外诊断领域专家,每一个实验结果、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个产品面市都带给他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让科研成果“开花结果”、造福社会,更是他从小坚定的信念

科研始于兴趣,更是理想与事业的“双向奔赴”

彭劼的科研之路始于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高中时期,他便对生物学特别感兴趣,这一兴趣引导他走上了科研的道路。本科阶段,他选择了武汉大学生物学基地班,并在这一领域持续深耕;他还去到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主攻病毒与免疫方向,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选择留在香港继续从事科研。

谈及为何选择前往香港深造,彭劼表示,香港高校以其卓越的基础科研能力吸引了他的目光。在香港的学习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也让他对生物科技创新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香港在研究上尽管基础领先,但在生物相关产业的发展上却面临诸多限制,如试剂采购周期长、研发效率低等问题,这促使他考虑回到内地发展。而深圳作为国内体外诊断产业重镇,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资源,这为他实现科研梦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碰巧的是,华晨阳当时“三顾茅庐”,多次邀请他加入企业,负责科研工作。两次到华晨阳实地考察后,彭劼决定来到深圳宝安,加入了华晨阳。

彭劼坦言自己是个“I人”,无论是在高校、在科研机构,还是在企业,他意识到做科研可能更符合他的个性。选择深圳宝安、选择华晨阳,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

彭劼在实验室

华晨阳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体外诊断(IVD)领域老牌企业,产品涵盖样本前处理、原料酶、分子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等多个方面。彭劼介绍道:“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基因检测、核酸检测以及宠物健康检测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面、高效的解决方案。”

彭劼深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5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搭建了原料酶、分子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三大研发平台,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覆盖了整个体外诊断产业链,形成闭环。

在体外诊断领域,原料酶是核酸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成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然而,彭劼在研究中发现,当时市面上现有的原料酶往往难以满足华晨阳产品的特定需求,这促使彭劼带领团队开始了原料酶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出了一种能够耐受多种抑制物干扰的酶,这种酶在核酸检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稳定性和灵敏度。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华晨阳产品的竞争力,也使公司在行业内树立了技术领先的地位。

华晨阳部分专利

但科研成果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无数次的实验、试错、瓶颈,和持续不断的攻关。彭劼同样如此。在原料酶的研发初期,彭劼团队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提高酶的耐受性以应对复杂样本中的污染物干扰、如何优化酶的活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等,这对团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针对酶的性能优化问题,彭劼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次实验和改进。针对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平衡问题,彭劼不断优化检测流程和技术参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是临床验证的复杂性。彭劼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样本测试和数据分析,以验证检测方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彭劼始终是乐观的,他相信只要不断尝试,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无非是时间的问题。结果证明确实如此。

在彭劼和团队的努力下,他和企业都是成果满满:华晨阳申请发明专利113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彭劼个人已授权发明专利有17项;华晨阳牵头、彭劼参与起草制定了《全自动核酸提取仪》《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样本保存管(含保存液)》《一次性使用采样拭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质量控制规范》《干细胞抗衰产品研发指南》等多项团体标准;研发产品累计被120余篇SCI核心期刊引用……

华晨阳生产线

深入探索疾病检测,为早期干预、精准诊疗赋能

对于彭劼而言,科研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他深知,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真正造福社会。因此,他始终将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致力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领团队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

彭劼团队开发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项目是国内首家基于治疗指南推荐的抗生素设计的检测方案,准确率高达90%以上。“我们最新研发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案采用了创新的技术,通过一次的粪便采样,既能精准地检测患者当前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又能确定其感染的菌株对哪些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彭劼表示,这一检测方案不但方便快捷,患者在家即可完成采样,并邮寄至实验室,而且在2-3天内即可出具检测报告。此外,该检测无需抽血或复杂操作,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而传统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如碳13呼气试验,虽然操作简便,但缺点明显:一是无法区分既往感染和当前感染,二是无法直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因此,彭劼团队的研究成果通过一次采样,即可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彭劼扎根一线做科研

此外,他们还在阿兹海默症早期检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过去,阿兹海默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医生对患者的面对面询问和问卷打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的检测指标。2018年,国际和国内专家提出了阿兹海默症诊断新指南,其中提到使用标志物进行检测。但由于这些标志物主要集中在脑脊液中,提取脑脊液需要进行颈椎穿刺,操作复杂且风险较高,推广应用受限。

阿兹海默症是中国目前第五大死亡原因,且人群基数庞大。怎么才能利用自己的技术来造福人类健康?彭劼团队通过开发免疫单分子阵列技术,成功实现了阿兹海默症标志物的灵敏检测,能够提前10-20年预测发病风险,为患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技术能够灵敏地检测血液中的阿兹海默症标志物,无需进行脑脊液的提取。这种方法既方便又安全,患者只需通过指尖采血或静脉采血即可完成检测,大大简化了检测流程,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不便。

在彭劼提到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和阿兹海默症早期检测项目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是“原料酶”。“这些试剂当中用到的原料酶是我们自己研发生产的,并在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检测方法,最终应用到了我们自己的检测实验室里。”彭劼自豪地说。

做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人,致力于用技术造福社会

作为研发负责人,组建研发团队也是他十分看重的工作。“我选人才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太看重学历,比较看重工作经验。”十年科研人彭劼对研发团队建设有不同的标准,“做科研除了需要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更关键在于做研究的热情心态,他愿不愿意认真地去做这个事情很重要。”谈及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建议,彭劼建议他们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积累经验。他强调,科研工作需要耐心和热情,只有真正喜欢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就。

而彭劼也是这样做的。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研发成果,但在彭劼看来,科研长路漫漫,创新永无止境,前方一定有更多技术难题等着他去“过关斩将”。展望未来,彭劼有着清晰的科研规划。他计划进一步挖掘现有三大研发平台的发展潜力,丰富企业产品线;他还计划增加细胞平台,特别是开展干细胞相关产品的研发,继续带领团队在体外诊断领域深耕细作,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产品,以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推进企业多元化发展。

彭劼(中)和团队沟通

“你的科研梦想是什么?”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仔细想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希望通过我的研发成果,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从生物学发展和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当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