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20余载 只为揭开汉字“前世今生”

2024-07-31 来源:宝安日报

仉烁编著《通用汉字源流考释》。

仉烁

宝安讯(宝安日报记者 刘杰 通讯员 彭赐该/文 记者 张彩玲/图)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7000个通用汉字的溯源解说,3万多个古文字形,在仉烁撰写出版的《通用汉字源流考释》一书中,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井然有序又悠然自得的汉字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个个穿越千载的文字符号,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化,不仅记录着历史、传递着知识,也蕴含着中国人的精气神。

先贤提出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古往今来,修行品德、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是一代代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企望达到的理想境界。仉烁为原西乡街道副调研员,与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凭借着对汉字情有独钟的“痴迷”、孜孜以求的“执念”,在汉字寻根溯源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20多年的默默探寻,践行着“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境界。

立志干大事 当一个有心人

汉字无声,等待有心人的到来。

仉烁出生在吉林省榆树县(现榆树市)一个村子里,母亲虽只字不识,但常常告诉孩子们要敬惜字纸,凡是写了文字的纸张,都不能用来擦抹污物,这让年幼的他觉得文字充满了奥秘,希望能去探索。

1977年,仉烁成功考取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聆听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孙晓野的专业课,几十年过去,他仍然心怀崇敬,过往记忆历历在目。“记得第一次上古文字课时,老师每讲一个字,都画出这个字的来历,这时才明白,文字的奥秘原来在这里: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记录者,也是璀璨文明的见证者。”仉烁回忆。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任教于成人大专院校齐齐哈尔铁路教育学院,主讲汉代文学和现代汉语。1993年参与《现代汉语新编》和《现代汉语参考手册》修编。1994年9月,他来到西乡街道(当时称西乡镇)党政办公室负责文字材料工作,他十分喜欢这份工作,并且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欣赏和认可。

对于仉烁,同事都对他心怀崇敬,常常和他一起探讨关于文字的话题:“我们村的名字是什么来历,这个字可以怎么解释呢?”“我的姓氏是什么来历呢?”“这栋大楼建好了,请你来取个名?”

面对同事的询问,仉烁很热情地和他们交流。但有时,他也不满意自己所给出的答案。基于此,1997年,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汉字,立志将7000个通用汉字的来历弄清楚。忙碌的工作之余,他扎进书海,一个一个字开始研究,每年手写的稿纸都有厚厚一沓。

痴迷执着 一个传承汉字文化的新“愚公”

9年过去了,仉烁终于基本将7000个通用汉字的字形进行了梳理,以笔记形式写了几大摞手稿。

那一年,在安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仉烁结识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理论修辞学家王希杰。其后,得知仉烁在研究汉字时,王希杰给予了极大鼓励,认为这本书很有学术价值,建议他写成字典的形式,仉烁此时有点打退堂鼓,在他看来,自己的书还不符合字典的规范,从那时起,他查阅了更多包括《新金文编》等10余本专业书籍,参照这些书查证每个字的演变过程,第一版本手稿也已被改得“面目全非”。

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秦国古文、六国古文,常常有多个可供选择的字形,有些字在甲骨文中也有几大变化,仉烁把十几本书都翻一遍,记录这些字分别在哪一页,将其认真标注出来,有电子版的书籍,他就将古文字拷贝过去,有的没有电子版,他就用手机拍照后,进行拷贝输入。

“这个字没搞明白,我舍不得放下,基本上都研究到半夜一两点。”他回忆,起初这份研究也让其妻子有些不理解,直到最近妻子看到他的成果,终为他的这种执着所感动。

为梦坚持 一个点亮汉字传承之光的坚守者

时间来到2016年,仉烁已经退休,此时的他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书籍编撰当中,他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深深陶醉在丰富多彩的汉字王国里。

2019年,其书籍电子版和手稿已基本敲定完成,他专程来到南京,将书稿交给王希杰。第二天,王希杰帮忙联系了南京的一家出版社,但没想到,出版社拒绝出版,原因是古文字字形太多,一些字形是白底黑字,打印出来较为模糊,出版社找不到专人修改和校对,如需出版,需要另外聘请专业人才校对,基于此,此次出版未能如愿。

回到深圳后,他陆续联系了几家出版公司,均以同样的理由拒绝,此时,他的朋友伸出援手,帮他联系好了一家出版公司,出版公司答应出版,但需要他们自己完成古文字字形的输入。随后,朋友答应帮助他进行字形黑白转换,并教他使用图片处理软件,自那以后,他们开始了古文字校对和修正,3万多个古文字形,对每个字的字形进行校对和修正,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我按照字典的规范要求自己,没有付出全部的努力,我就不想印刷。”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2024年6月,其坚持了20多年的成果,终于变成了铅字。该书实现两个接合:将每个汉字现存的最早形体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形体,与今通行的楷书及宋体印刷体接合;将与今义相关的系列义项,按时间顺序解说由古及今的衍化过程,与今通行字义接合;完成了一个对接:将只用于偏旁的罕用字集中在附录中,与正文相呼应,保证解形释义不留死角,实现整字与偏旁的无缝对接。

“这本书是具有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是学究的手工制品。”王希杰在序言中写道:“《通用汉字源流考释》是仉烁的孩子,不过这个孩子可不是十月怀胎,而是二十多年呀!”

追梦西乡 一个从西乡文化沃土走出来的守望者

《通用汉字源流考释》是仉烁20多年的心血之作,事实上,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在文化工作中作出努力。作为西乡街道党政办工作人员,仉烁还参编过《西乡街道志》和《西乡文化志》,在此过程中,他收集了大量西乡文化的资料,对西乡文化如数家珍。

在他看来,西乡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街道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西乡文化活力持续迸发,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质和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日前,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四川发布“2024活力街道500强暨中部100强、西部100强”榜单,西乡街道获评全国百强街道第二,其内在活力引人关注。

近年来,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样的非遗活动已成为极具辨识度的西乡文化品牌,以木偶戏为代表的非遗打上“西乡”烙印加速“出海”,闪耀世界舞台。深圳木偶艺术剧院作为第三届“库拉莱国际木偶艺术节”有史以来唯一受邀的中国团队,其专场演出传统木偶剧《千年非遗木偶戏》座无虚席,荣获艺术节“最佳传统木偶剧奖”。

借文化出海的浪潮写下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人文西乡的城市魅力日益具象:碧海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社区阅读中心等一批颜值高、功能强的新文化设施接连崛起;王大中丞祠等13处文物加快修缮,将重焕生机;今年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巡游队伍首次突破100支,全网曝光量超7.3亿。

仉烁既是西乡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设者、贡献者,也是见证者、守望者,他希望,未来更多人扎根西乡文化沃土,让文化张力进一步激发西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