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宝安区深业U中心的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赋能中心
迎来了深圳雷康芯科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雷康芯科”)的正式入驻
该公司的创立者,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黄磊教授及其团队。作为全球单比特雷达技术的开创者,黄磊教授及其团队掌握多项“世界领先”的单比特雷达技术,被外界视为重构雷达行业的先驱,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雷康芯科展厅内陈列着搭载了NanoSAR(微型合成孔径雷达)的无人机产品。
为何而来。
“偶遇”下的“双向奔赴”
“去年在深圳大学40年校庆活动上,我们学院设立了一个展位,展示了一些雷达产品,当时宝安区领导参观了我们的展位后,对我们的产品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向我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雷康芯科总经理孙维泽坦言这是一场“偶遇”。
这场“偶遇”也实现了
产业大区和优质企业的“双向奔赴”
从去年9月到今年1月
不到5个月的时间
从对接到洽谈,再到正式入驻
企业落地宝安为何如此之快?
孙维泽告诉记者,公司落地宝安的过程非常简单、顺利,从选址到敲定,宝安区相关部门十分给力。在孙维泽看来,这一切都恰逢其时。
为何选择宝安?因为宝安政策体系完善。
“第一次见面,宝安区领导就向我们介绍了宝安的产业政策。”孙维泽说,针对人才有相关政策,科技创新有对应政策,即使在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宝安都能拿出与之匹配的政策,让人感觉如同量身定制。
为何选择宝安?因为宝安产业链条完整。
“宝安是深圳的产业大区,辖区企业数量众多,我们很多上下游合作伙伴在宝安,而且我们有一些潜在的客户也在宝安,这确实是企业发展的‘宝藏’之地。”与此同时,孙维泽还向记者透露,公司的大部份同事居住在宝安,选择在宝安落户,也更方便公司管理。可见,宝安不仅是企业的“安身”之处,更是人才的“向往”之地。
为何选择宝安?因为宝安发展潜力大企业信心足。
2023年以来,宝安举全区之力服务企业,全区各级干部俯下身来服务企业,实施“三个一”企业服务体系,“让好企业有空间可落”一一落实。宝安的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也让企业家投下选择宝安的信心票。《前海总规》发布、深中通道开通在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汇聚,让企业扎根宝安更加坚定。
因何而立
新兴技术的“光明未来”
落地宝安
只是雷康芯科发展的“第一步”
作为一家科创型企业
先进技术才是雷康芯科
安身立命之本
“我们走的是一条细分赛道。”孙维泽说。目前,市场上主流成像技术可分为光学成像与雷达成像,技术十分成熟、应用领域广泛,优势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缺陷是会产生海量采样数据,不仅给数据传输技术带来巨大负担,还导致后台处理迟缓,整个体系运营庞大、迟滞,应用场景受限。而主流成像技术遇到的瓶颈,也制约了智能驾驶、地理测绘、安全巡防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创新。
雷康芯科的科研人员正聚在一起头脑风暴。
不走寻常路
雷康芯科“自辟蹊径”
钻研单比特雷达采样和信号处理技术
“相比传统雷达,这一技术在同等探测质量的条件下,其数据量可减少50%以上,能大幅降低信号采集与处理的复杂性,提升系统稳定性,降低系统成本。”孙维泽进一步介绍道,单比特雷达把传统雷达系统简化到极致,可节省存储空间,降低载荷重量,最大程度减轻平台负担。
具体而言,单比特雷达只需要符号采样,不需要高精度量化,支持射频直采和微系统集成,可有效降低雷达成本。另外,单比特雷达处理的是符号数据,在部分处理流程中,可用逻辑运算替代乘法运算,进而极大降低算力的需求。特别的是,单比特雷达可显著减少雷达数据量,对传输带宽需求小,可实现无人机与地面站的数据实时共享和即时成像,非常方便无人机重访和详查。
雷康芯科研发的雷达数字板。
做新技术的“开荒者”何其容易?
黄磊教授及其团队自2014年开始研究单比特雷达技术应用,在众多质疑和困境中,历经8年时间终于突破技术难关,于2022年6月17日,推出被命名为“雷达版航拍技术”的单比特雷达成像技术。
这是一项全球首创技术,是基于单频阈值、频谱搬移、参数重构等单比特量化技术,解决了非线性失真、谐波自耦、交调互耦等一系列单比特量化技术难题。
“单比特雷达采样和信号处理这一理念,由国外科学家首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一直没有转化成应用和产品。”孙维泽介绍说,“我很自豪,我们中国人在具体产品上取得了突破。”
“无论过程如何艰辛,我们都笃定前行,相信单比特雷达技术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孙维泽说。据黄磊团队研究,单比特雷达未来能够在大部分应用场景替代传统雷达,这或许是一个总规模上万亿的“蓝海”市场。
向何而去
笃定前行的“开创先驱”
在雷康芯科产品展厅,一架无人机通体黑色、科技感十足。
这架无人机搭载了
雷康芯科最新研发的NanoSAR
(微型合成孔径雷达)
该雷达不仅具有高分辨、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而且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工作,雨雾云皆可穿透,探测距离远、范围广、分辨率高,对运动目标尤为敏感。
最关键的是,该雷达突破了无人机平台的尺寸、重量、能源、算力等限制,可搭载于中小型消费级无人机平台,单人即可完成操作,意味着应用前景广阔。
“我们计划将该产品应用于智慧城市成像及建模、城市重点场所成像监视、河道湖泊及山体的环境监测、地质监测、人流监视、道路环境及路况监视等领域。”孙维泽透露,他们将在黄河流域某区域进行这一产品的巡河试点,“这将是全球首个单比特雷达应用产品。”
开发人员正在调整智能垃圾清洁车。
另外,雷康芯科还在研发单比特雷光协同智能感知系统、智能垃圾清洁车等一系列产品。“我们的征途,不是开发某几样产品赚钱。”孙维泽说道,“我们希望能重构雷达技术,成为这一领域的技术开创者与标准制定者,让中国雷达企业引领全球雷达行业走势。”
记者手记
对技术的追求
方见企业发展韧性
雷康芯科入驻宝安不久,所以办公室还略显冷清,虽然“人烟稀少”,但是“硬科技”却样样不少。其展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无人机和雷达产品,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产品测试。展厅有两侧墙面写着企业的介绍,一些团队活动的照片展现了企业的年轻与活力。
采访过程中,雷康芯科总经理孙维泽将企业的故事娓娓道来,在谈到一些行业专业术语的时候,他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清楚、讲明原理。孙维泽来自深圳大学,在深圳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雷康芯科也拥有深圳最典型的创新基因,那就是深耕技术,在一个领域做精做新。
孙维泽身上有科研人的影子,就如同整个公司展现的学术氛围一样,无论是做研发、谋发展,技术始终是最基础、最可靠、最长远的发展路径。谈起未来,孙维泽表示,想成为像高通那样的公司,但不会依靠专利授权获取利润,而是要尽可能地拥有掌握全链条的能力,从底层算法到芯片制造,再到雷达及相关无人平台的研发生产,都握在手中,跑在前沿。
对技术的执着与创新,能预见一家企业的未来,雷康科技正在朝着雷达领域“高通”全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