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深港合作,宝安“落子”|再造一个新宝安·深调研⑩

2024-01-17 来源:南方+

开栏语

南海之滨、珠江东岸,重大发展机遇在此汇聚叠加。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在此勃发升腾。

作为深圳的经济大区、产业大区,宝安正站上新的历史坐标。日前召开的宝安区委七届五次全会描绘出“再造一个新宝安”的美好愿景,凝聚起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发展干劲,全力以赴乘势跨越腾飞。

何以再造新宝安?宝安奔赴新征程的路径在哪?新宝安的“实景图”将会如何呈现?即日起,南方+推出《再造一个新宝安·深调研》系列报道,从金融、科创、产业集群、新赛道等维度,深入城区高质量发展一线,聚焦“再造一个新宝安”的实践和探索。

深港合作正不断迈上新台阶。

45年前,香港怡高实业公司与上屋大队签下“深轻宝字001号”协议书,全国首批、深圳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在宝安诞生,深港制造业合作的大幕自此拉开,上演创造无数奇迹的“双城”故事。

45年后,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军号”中,深港合作“先进制造业”主题的新篇章,又在宝安开启。

2023年岁末,国家发改委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称《前海规划》),多次提到“先进制造”,更首次提出“深港先进制造组团”,重点发展激光和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等先进制造业。

承载这一重大使命的,是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的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

从2022年初首次“亮相”到进入全国视野,仅仅两年。这处深港产业未来的筑梦之地,展现出蓬勃生命力,轮廓日渐清晰可见。

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因何而建?会呈现出什么模样?又将为深圳、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什么?

一块深港合作的重要“拼图”

全球科创大潮翻涌,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成为各大城市寻求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方向。

深圳正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成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探索新型工业化的深圳路径。

2022年底发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和《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设立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航向”一致,就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不仅如此,在观察人士看来,深圳、香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征途上,还有“结伴同行”的现实需求。

香港依靠制造业“发家”,曾经繁荣的“香港制造”为大湾区成为“世界工厂”打下基础。随着生产端迁移,香港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从最高峰时的30%降至目前的1%左右,现存产业门类少、链条不完整;与此同时,港资制造业在全球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许多港资企业在行业内仍然是世界领先,将制造业相关的科研、设计环节设在香港本土。

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到2030年,要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提升至5%,并在未来10年内占比持续稳步上升。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香港现有产业基础显然不够。

“香港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更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强大的产业链配套、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深圳、尤其是宝安的优势正是制造业,双方有很强的互补优势。”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黎少斌说,深圳既是“中国工业第一城”,产业实力强悍,亦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可联通广袤发展腹地。

“深港加强先进制造业合作,发挥深港各自的优势,提升深港合作的水平,讲好深港双城故事,有利于促进大湾区加快发展,有利于香港更好更快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深港已在多领域开展合作、建立平台,但缺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题的园区,急需一片探索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和实现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的空间。

看到了这片“空白”,深圳的制造业“压舱石”——宝安,主动谋划、快速行动,用最擅长的先进制造业,为深港合作填补一块重要“拼图”,打造联动前海、服务港澳的新支点。

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因此“诞生”。

一片土壤肥沃的“试验田”

2022年初,宝安正式提出“422133”工作主框架,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作为宝安四大制造业片区之一,首次“亮相”。不久,合作区被纳入深圳20个重点先进制造业片区,并进入《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任务清单》。

根据现有规划,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将聚焦“中试+ 母工厂”环节,承载深港创新成果转化,打造深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数据显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左右,实现“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并非易事。将合作区建设重点放在成果转化环节,宝安的信心从哪来?

从雄厚的产业基础中来。宝安是国内制造业门类最齐全、集聚度最高、链条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拥有制造业企业5.45万家、超过深圳的三分之一,规上工业企业5117家、约占深圳的五分之二;今年前三季度,宝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超过五分之一;深圳发布的20个重点产业集群中,宝安有6个产业集群增加值全市第一。

从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中来。近年来,宝安吸引了众多产业创新要素集聚,探索出多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成功培育出一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在397平方公里的宝安,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密度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15倍,是广东平均水平的51倍。

更从诚意和决心中来。宝安在“黄金地段”大手笔布局,拿出“宝地”承接重大使命:合作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A字”中轴交汇处,位于《前海规划》“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的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内,坐拥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六位一体”交通枢纽,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近在咫尺。合作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6.4平方公里位于前海扩区范围,约占“大前海”面积的二十分之一,是前海扩区后范围内唯一一块制造业集聚区。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宝安对标河套、横琴,高规格谋划编制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针对深港制造业协同发展开展政策研究,确定了“一心三区”总体功能布局和“331”产业体系。

围绕规划定位,宝安加强与香港相关机构沟通联动,先后跟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工商联、香港工业总会等达成合作意向。包括协同科技创新、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生产示范线在内,一批具体的合作项目即将落地合作区。

深港先进制造业的“舞台”已在宝安搭起。

一处“双向奔赴”的舞台

2023年11月的一天,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福海街道招商厅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下称“生产力局”)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黎少斌和宝安企业代表面对面畅谈,交流如何推动宝安和香港制造业加快“双向奔赴”。

生产力局是香港创科体系的重要组成机构,是香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促成者和推动者之一。今年8月,黎少斌成为生产力局成立56年来首位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频繁往来于大湾区城市间,宝安是他“打卡”最多的地点之一,“我们正在推进和宝安的合作,发挥双方制造业互补优势,希望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示范产线、深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多个项目。”黎少斌透露。

其中,深港共性技术平台旨在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利用生产力局多年来服务产业的经验,以及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工业元宇宙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资源,为宝安区、深圳市以及大湾区企业开展共性技术服务及定制化开发服务。

“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推动粤港澳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共赢合作,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黎少斌表示。

区别于40多年前的单向转移,“共赢合作”是新时代深港制造业合作的“关键词”,“双向互动”不仅在生产环节,更向上下游延伸,打通科研创新和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桥梁。

一批希望加快成果转化的香港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香港中文大学张大鹏院士团队计划落地生物识别和中医健康领域的创新项目;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团队计划落地开展建筑光伏立面一体化节能改造项目;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团队计划落地氢能储能和隧道防水项目……

“香港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缺少直接、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器等配套设施,导致研究端和企业端成功对接的成效较低,阻碍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工业产品。深港先进制造合作区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能起到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学张大鹏院士团队负责人张春生表示。

深港先进制造合作区也为宝安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带来新动能——缺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一直是宝安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香港强大的科研力量,正是宝安期待的“甘霖”。

产业与资本的“桥梁”也已在合作区内搭起。去年7月,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中小担德金基金与港资企业奇捷科技进行了基金项目签约。该基金首期以1亿元为合作起点,探索“园区+产业+金融”的新模式。

在观察人士看来,合作区的潜力不仅在科研成果产业化,在机制对接、吸引科创要素集聚方面亦有施展空间。“香港及国际技术在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落地转化,可以推动深圳先进制造业提能升级,联通香港,接轨世界。”黎少斌说。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宝安可以借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书写出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通过合作区,宝安制造业可以与前海、河套科技创新机制有效衔接、联动;与香港合作,可以加快产业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流动,共同吸引全球科研人才、研发机构、制造业企业总部进驻大湾区。”郭万达认为,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将成为影响宝安、甚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布局。

45年前,港人港商是第一批来深圳投资办厂的群体,见证、推动了深圳制造业的诞生;45年来,香港同胞一直是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能否成为深港携手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开启深港制造业下一个辉煌的45年?值得期待。

【撰文】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