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两天四次登上央视是什么感受,那么宝安一定最有发言权。1月13日、14日两天,在央视《新闻联播》以及央视《新闻直播间》等节目中,宝安四次在报道中被关注,相关经验做法吸引全国人民的目光。
当天新闻报道中,央视《新闻直播间》聚焦《露天铁矿→蔚蓝湖泊 这些“华丽变身”藏着美丽中国的发展密码》,在《构建漫游公共网络 提供绿色生活空间》章节中,宝安区通山达海、河林入城、串园连趣的漫游公共空间网络,成为全国优秀范本。报道提及“绿色”是城市建设非常重要的元素。近年来,宝安区科学规划慢行系统,构建起通山达海、河林入城、串园连趣的漫游公共空间网络,为群众提供享受绿色生活的好去处。报道将目光聚焦宝安滨海文化公园,向观众介绍了集亲海、观光、运动、休闲为一体的西部海岸活力带。这里不仅是宝安区“一脊一带六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安区“山海连城”计划的重要节点。从西部海岸活力带起点开始,无断点慢行道伴着满目苍翠不断向前延伸,串联起了宝安区的十几个公园,也串联起了大家的绿色健康生活。报道指出,宝安区是深圳市最早开始推进“山海连城”计划的行政区。2035年,这里将力争建成慢行道1000公里以上,全面形成山海融城、河林织城、功能复合的全域慢行网络。
1月13日的另外一篇报道来自央视新闻直播间的《为了幸福美满的晚年,试点病床“安”在家里》,其中宝安的先进经验被“点名”。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地区,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探索设置日间护理中心、呼叫中心或家庭病床,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护理和上门护理服务。报道中聚焦宝安人民医院试点家庭病床的案例,宝安人民医院院长邓颖在节目中亮相并表示:“在我们已经服务的15000多名患者当中,返回医院的次数和医保使用的费用都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基本能够下降50%。”近年来,宝安聚焦聚力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宝安是深圳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以全市1/6的医护人员服务着全市1/4的人口,推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宝安头等的民生大事。去年8月,《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1+4”文件)》和《宝安区“1+3+6”医疗卫生规划》发布。宝安正围绕“医院做强、学科做优、社康做全、公卫做实”发展路径,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让“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民生答卷更为暖心。
在1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深圳全面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新闻报道中,广东省首个专精特新总部基地——宝安区汇智研发中心在报道中亮相。据悉,该新闻主要报道了深圳在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面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先进做法。报道中,宝安区汇智研发中心外观全貌得以展现。据了解,汇智研发中心由宝安产业发展集团和宝投集团两大区属国企联袂打造,是宝安区重点打造的“专精特新企业总部基地”。2023年9月23日,宝安区在汇智研发中心举行“专精特新总部基地”揭牌暨入驻企业签约仪式,28家优质单位现场签约进驻,扎根宝安共赢发展。
而在昨日的《新闻联播》中,央视再次关注到宝安,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实干笃行》报道专题中,播出《深中携手 珠江口两岸开启融合大发展》新闻。新闻中提出,深圳与中山正在加快一体化,携手高质量发展。深中通道未来贯通后,深圳与中山的距离只需要24公里20分钟。与此同时,中山已经实现了633项跨城通办手续,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等将共同连接起一小时产业协作圈,给两岸融合发展带来了无限空间。目前,不少企业已经提前开启了“深圳+中山”模式。宝安区投资推广署副署长何键在采访中表示:“深圳市将会联动中山市一起打造‘总部+基地’‘研发+转化’‘主体+配套’等一系列产业联动,同时也会两市一起联动,面向全球开展招商活动。”据了解,深中通道的钢桥面铺装已圆满完成,已进入通车冲刺阶段。
两天内四次报道,是宝安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四次报道聚焦主题教育、绿色生活、医疗福祉、交通出行、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宝安通过出实招、真办事、办实事,正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持续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宝安日报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