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的城与树,一同生长

2023-09-26 来源:宝安日报

美丽的红树林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散步打卡。

西湾红树林公园全景。宝安日报记者 刘安邦 摄

珠江口、宝安西,94.48公顷红树林沿着海岸线绵延开去,为碧波万顷的伶仃洋嵌上一抹绿意。

树冠翠绿,却以红名。红树林分布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生长在底泥浮动、土壤缺氧、高盐海水、潮水涨落的“植被禁区”。经过千万年与大自然的切磋过招,红树林长出密集发达的支柱根、伸出淤泥的呼吸根,还用落叶排出体内盐晶、靠“胎生”提高树苗生存率。其树干内饱含“单宁”这种天然防腐剂,一旦树皮破损,单宁便会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使树皮呈红色,树木的防腐性也同步提升,与苍翠欲滴的树冠相映成趣。简而言之,“绿”是红树林的自然禀赋,“红”是它生存生长的精神呈现,正与宝安这座城区的底色一致。

作为深圳红树林主要分布区域,宝安红树林连片面积位居全市第二,更是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主阵地”之一。这些年,宝安迎着风雨上、顶着浪头冲,闯关夺隘一往无前,在外部环境极为复杂、挑战冲击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尽显攻坚克难的底气与韧劲,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为红树林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今时今日,漫步宝安西湾红树林地方级湿地公园、海上田园红树林地方级湿地公园,耳听浪奔潮涌,眼望树丛间鱼蟹成群、白鹭翩飞,一张静谧诗意的滨海野趣图在视线中徐徐铺开,浓缩伶仃洋畔盎然生机,成为生态深圳、绿色宝安的最美剪影,演绎了一个城与树一同成长的“湾区故事”。

这抹“红”,不简单

9月初,台风“苏拉”来势汹汹,极端天气袭向深圳。一时间,海边狂风骤雨、惊涛拍岸,只见树木倒伏、惊鸟纷飞。

暴雨过后,宝安西湾岸畔的红树林抖落风雨,巍然挺立。顶风冒雨,是红树林的日常,也是它的生态价值。其盘根错节的根系可以让陆地来沙滞留,茂盛的植株则极大地减少海浪对岸边的冲击,被称为“第一道海岸防线”。

1958年,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厦门曾遭受过一次强台风袭击,台风产生的强劲风暴潮几乎冲击了当地全部沿海地区,破坏极大,损失惨重。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因为沿岸滩涂种植了红树林,极大地阻挡了风浪,该地区安然无恙,损失甚小。

来自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的研究资料显示:覆盖度大于40%、宽度100米左右、高2.5至4米的红树林带,消浪系数可达80%以上。

在人口密集、船舶如织的南海之滨,红树林更维系着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红树林不仅从海滩环境中吸纳大量氮、磷、钾、钠、钙等元素,其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包陷”功能,可以将污水中的典型有害藻类“包陷致死”,改良了海洋的水质,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从而减少赤潮发生。

一片树林,一派生机。在海上田园地方级湿地公园里,繁茂的红树林带阻隔风浪,将凋落物聚拢在湿地内分解、腐化,滋养了海洋中的藻类、细菌与小鱼小虾,也让红树林成为了大鱼、海鸟、候鸟“补给点”。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宝安海上田园地方级湿地公园都会被远道而来的鹭鸶群“占领”。它们晨出暮归,穿梭在红树林觅食,又伴着晚霞降落林间,仿佛雪花散落枝头,是深圳这座国际大都市里难得一见的自然胜景。

来自专业机构的数据显示,红树林每公顷年产凋落物5至12吨,有机物生产能力是浮游生物的二十多倍,80%的近海捕鱼量都来自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馈赠。仅深圳红树林生态系统就涵养了67科148属219种植物,并为81科253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身与觅食场所。

城与林,同向前

面朝大海,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是宝安与红树林共同的特质。

城与林的故事,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宝安便根据市里统一部署,在西乡、沙井一带沿海天然林前缘滩涂上实施红树林人工造林。“当时,我们用海南引进的海桑与无瓣海桑作为先锋树种,抵挡风浪;后面配置秋茄、桐花树、木榄等广东乡土树种,有效提高了红树林人工造林的成功率。”一位亲历者如是回忆道。

其后数十年间,无瓣海桑、老鼠簕、秋茄树、桐花树、木榄和海桑等引进树种、乡土树种在宝安携手抵挡潮汐起落,一道装点了深圳西部海岸线。同一时间,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到宝安,在这里稳稳扎根、开枝散叶,共同构成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同样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交接处,宝安这座城与红树林这片绿,都在挑战自我中茁壮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宝安红树林保护修复迈上快车道,红树林面积从2018年的46.6公顷,快速增长到今天的94.48公顷。更为重要的是,红树林在人们眼中的印象,从城市边缘的灰暗滩涂变为亲海、近海的重要载体。

位于宝安新安街道的深圳市趣蘑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了一个名为“深妈帮”的微信公众号,分享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母婴购物等信息。这个微信公众号曾在2022年的一条推文中发出“红树林邀约”:“宝安西湾红树林亲子观鸟课,带孩子发现自然之美”,文中将红树林称为“鸟儿加油站”,倡议孩子们在红树林观鸟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在幼小的心灵中栽下绿色的种子。

同一时间,伴随着多重国家战略重磅落地,宝安被层层“圈中”,从曾经的深圳西部边陲,一跃成为“湾区核心”,进入深圳都市圈核心区,是深圳工业“基本盘”、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也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支撑极、挺进“深蓝”的核心枢纽。

城与林,一道划出向上的境遇变迁曲线。去宝安观海弄潮,进红树林看礁拾贝,正日益成为湾区共识、深圳时尚。

护国宝,再行动

红树林是国宝,修复保护永远在路上。

今年以来,宝安区委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保护重要论述精神,以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为契机,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推进红树林保护管理,以实际行动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作出宝安更大贡献”,持续加大红树林修复保护工作力度。

根据《深圳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与《宝安红树林建设规划(2018-2025)》,宝安将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科学开展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工程,扩大红树林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整体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全面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探索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方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管理局林业科(海洋渔业科)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市里有关部署,宝安将在2021年至2025年间完成25.77公顷红树林营造修复,占全市同期总任务量的33%。

未来的宝安红树林,将经历从扩面到提质的生长转段,银叶树、海漆、榄李、红海榄等具有深圳乡土特色的珍稀濒危红树植物数量逐渐增多,全区红树林树分结构持续优化、林分质量显著改善。同时,红树林带内,将修复水鸟迁徙路径和栖息地范围内的滩涂生境,完善野生动物救护场所建设,配建观鸟平台、观测站、科普馆等系列设施,为宝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区先行探路。

国宝保护,永不止步。根据市里有关规划,从2025年到2035年,宝安还将在西乡河河口、西湾红树林公园、海洋新城、茅洲河流域、机场南排洪渠等区域营造修复106.26公顷红树林,届时全区红树林总面积将达到226.51公顷,成为全市红树林总面积最大、生态系统质量最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蓝碳碳汇能力最强的地区,为我国其他区域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那时的宝安,精彩不止一片林。根据市委市政府赋予宝安的发展定位,按照区委区政府谋划的发展蓝图,2035年的宝安,将建立更高层次的高水平开放型创新发展框架,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环境、创新能力、开放水平、人文环境、宜居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面向湾区的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让更多种子在宝安生长成茂密的“海上树林”。

一同生长,领湾向前,这是宝安与红树林的约定。

宝安日报记者 何一航/文 刘安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