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非遗美术水准再度提升

2023-09-07 来源:宝安日报

玉唐巧雕第三代传承人冯志文进行巧雕创作。

▲松岗琥珀雕刻第四代传承人李卫设计作品《盖世英雄》。

▲玉唐巧雕作品。

▲玉唐巧雕作品《一叶一世界》。

▲玉贝雕艺术第四代传承人马纯娜及其团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

在“宝安‘新非遗’逐个看·美术篇”中,记者将为大家介绍玉唐巧雕、紫砂陶艺、贝雕艺术、松岗琥珀雕刻四项传统美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上述四个项目不仅增添了宝安区美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丰富性,更将艺术性推向新高度。其中,松岗琥珀雕刻、贝雕艺术、紫砂陶艺项目在全市具有唯一性。

大道至简

玉唐巧雕用工艺发掘石料价值

玉唐巧雕是指以翡翠、玛瑙、蜜蜡等天然石料为材质,通过特定工艺,使带有多色或裂纹的次等石料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或是使优质石料实现艺术价值最大化的一种雕刻工艺。

该项目融合寿山石雕以及岭南木雕的雕刻技法,于20世纪初由福建著名雕刻家陈国良先生一手创立,传承至今已有四代。

玉唐巧雕以中国八千年玉文化“摒除非辟之心”为该技艺的精神内涵,以“君子以玉比德”为雕刻原理,蕴含“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传统哲学精神。作品呈现主题形式与习艺者内心情感相互印证,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习练者平和、包容的个性。

玉唐巧雕秉承“相形、借形、俏形、巧色”的创作理念,在技法上讲求以色为图、大胆取舍、一气呵成。现存巧雕作品最小仅有10毫米、镂空作品最薄之处仅有1毫米,充分体现传承者扎实雕刻功底。

20世纪末,第三代传承人冯志文将其传至深圳大宝安区域,并引起广泛关注。

文人雅艺

紫砂陶艺宝安传承拓展新领域

紫砂陶艺于民国初期起源于宜兴,是一项用紫砂泥料烧制艺术作品的传统美术技艺,包括紫砂壶艺、紫砂盆艺、紫砂雕刻等艺术形式,目前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宝安区。

紫砂陶艺讲究材质美,紫砂泥经高温烧制后产生化学反应,色泽呈紫色、紫红色等多种色彩,并因砂性强产生颗粒感,呈现出表面亚光的质朴美感,温润如玉,文雅高贵。

紫砂陶艺从诞生之初就与文化艺术结缘,被无数文人雅士喜爱和欣赏,并参与设计和制作。百余年来,名家们创作的古朴雅致的紫砂艺术作品被人们视为玩赏、品茗和收藏的艺术珍品。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紫砂陶艺传承人不断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创新艺术表达,从匠人慢慢转换成艺人角色,并拓展出紫砂艺术的新领域。

第四代传承人梁冰1991年来到宝安,多年来一直深耕紫砂陶艺术,并创作出多件紫砂陶艺精品。其中宝安区政府附楼大厅紫砂浮雕《宝·安》壁、福永广大型紫砂浮雕《万福》壁、宝安区文化馆二楼大厅大型紫砂浮雕《百文百艺》壁等作品已成为宝安知名文化地标。

贝雕艺术

用传统技艺讲好深圳故事

贝雕艺术以传统贝雕技法为基础,借鉴国画表现风格凸显贝壳的天然色彩及纹理魅力,作品个性十足,充溢着艺术美感。该项目至今已有近百余年传承历史,目前主要分布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

其作品通过实地采风和设计贝雕图纸,在选料方面“因‘材’施艺”——根据图纸与实际景物的色彩,精心选择厚薄、颜色、纹理相近的贝壳,再经过打磨、切割、拼贴、上光漆等工序,方可将一幅由贝雕艺术构成的画面铺陈在人们面前。

第四代传承人马纯娜进一步拓展贝雕艺术创作空间,用传统技艺讲述深圳和中国故事,其代表作《鹏城古往今来》和《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等多组贝雕系列作品在深圳文博会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中广受好评。

松岗琥珀雕刻

用现代雕塑元素书写新传承

中国采用琥珀制作工艺品的历史悠久,与古代玉器发展形影相随。琥珀雕刻技艺第一代传承人王树森(1917年-1989年)是北玉四杰之一,十三岁随父王恩忠学画和家传“花片”技艺,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创作琥珀雕刻艺术品。

松岗琥珀雕刻第四代传承人李卫在传统玉雕的技法中添加现代雕塑元素,并在琥珀雕刻技艺上进行阳雕与阴雕的结合,使其在雕刻风格上更具画面感。雕刻题材以中国神话人物、中国戏曲、传统佛像以及红色题材为主,其中《齐天大圣》《敦煌印象》等代表作品意境独到,大气磅礴,具有鲜明美学特征。

近年来,李卫多次携作品参加宝玉石雕刻设计比赛,揽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并于深圳市宝安区世纪琥珀博物馆举办高峰论坛及展览,促进琥珀文化的推广与传承。

宝安日报见习记者 庄典 通讯员 周雅薇 文/图

在下一期宝安“新非遗”技艺篇中,记者将为大家介绍赵孙氏灯笼制作技艺、夏氏灯笼制作技艺、宝安传拓技艺、古琴制作技艺、杨林顺兴号当归制作技艺。预知后续如何,敬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