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来深“换骨” 关节置换圆“行走”梦 广东省骨科医师分会副主委刘安庆教授助股骨头坏死患者完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2023-07-20 来源:宝安日报

刘安庆教授为患者施行人工关节置换。

“现在他可以站起来走路了,终于没有听到他喊疼了。”小琦(化名)妈妈忆起近一年来孩子经历的外伤、多次手术等种种情景,泛着泪光跟刘安庆教授致谢。日前,刘教授在深圳恒生医院成功为小琦完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让“瘫床”少年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患者只有16岁,但因股骨头坏死严重,经省内小儿骨科权威专家为他做了保髋手术后,仍无法康复。在符合手术指征下,只能为他做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希望他宝贵的青春时光在病床上流逝。”刘安庆心疼地表示,这是他做过的5000多台关节置换手术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一般这么年轻的患者都不建议置换,毕竟人工关节有使用年限。

16岁少年外伤致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置换”重燃行走希望

一年前,小琦因骑自行车摔伤,致左股骨头骨骺骨折。小琦在老家做了闭合复位固定手术,但三个月后左髋关节疼痛逐渐加重,不能下蹲,行走越来越困难。原本活泼开朗、喜欢运动的他难以忍受关节疼痛,唯有躺在床上不动才能减轻一点痛苦;渐渐的,小琦连坐起来都十分艰难,中途被迫休学。今年初,小琦妈妈联系到省内小儿骨科权威专家为小琦诊治,小琦被诊断为左侧股骨头缺血坏死,医生希望通过两次保髋手术让小琦恢复行走,但效果并不理想。无奈之下,小儿骨科专家提出了“人工关节置换”方案,并推荐小琦妈妈联系国家重点学科(骨关节科)权威专家刘安庆教授主刀。

刘安庆教授现任广东省骨科医师分会副主委、深圳骨科关节学组组长,目前是深圳恒生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小琦妈妈很着急也很疲惫,她从外地来深,拉着行李箱便直接跑到门诊处,希望我为她的孩子动手术。”刘教授讲道。他曾为几百位年过九旬的高龄患者实施过关节置换术,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有110岁,却从未为16岁这么年轻的患者做过关节置换。刘教授解释,人工关节置换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可以帮助老人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但只要涉及“人工”,便有使用年限的局限,这也是年轻患者需直面的问题。“因此,面对年轻患者,我们在能修复和保住原关节的情况下,不会选择人工关节置换。”

刘安庆教授考虑到,小琦是一名学生,未来的路还很长,母亲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他的青春不应耗费在病床上。在多方尝试依旧无法保住小琦原有髋关节的功能情况下,经谨慎评估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他最后的希望。

“小琦的手术很顺利,仅耗时半小时,术后三天他已经能下地练习行走了,七天就可以出院。”刘教授说道。小琦妈妈总算放下了心头大石。

深耕骨关节领域40余载,致力助患者重新“走起来”

“我做了多年的骨科手术,接触过全国各地的患者,他们‘将就’的早期想法非常普遍。有时候看着病人忍受痛苦,生活质量不断下降,我们也着急。”刘安庆教授说,直到20年前,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实施,特别是髋关节的置换,成为了骨关节领域划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刘教授比很多躺在病床上的患者还要激动。“髋关节置换意味着因股骨坏死而瘫痪的病人,有了坐起来、走起来的希望。”刘教授告诉记者。为了在人工关节置换领域不断精进,刘安庆教授多次到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技术,并率先在深圳开展机器人辅助下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把曾任职的医院骨关节科打造为国家重点学科。

深耕骨关节领域40余载,刘安庆教授在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及脱位、类风湿及风湿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畸形、老年膝关节退变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深入研究。他曾为68岁摔伤3个月的肺癌晚期患者完成髋关节置换,让她避免了卧床带来的危机;也曾为坐在轮椅上的18岁血友病患者置换膝关节,让他恢复正常行走;还为全身关节僵硬疼痛的类风湿老人置换了9个关节,大大提高了她晚年的生活质量……刘教授常说,在他面前重新站起来、动起来、走起来的患者都是最“高大”的形象,他愿花毕生精力,成为“仰望”这些病人的医者。

宝安日报记者 郑思韵 实习生 陈润生/文 记者 宋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