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深圳工厂正“上楼安家”!

2023-07-04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走访企业、收集需求……这是宝安区新桥东“工业上楼”项目招商运营部的日常,只为打造高标准“垂直工厂”。

企业家李敬宇急需寻得一处合适的厂房,在深圳“扎根”。与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相遇”后,他对这里颇为心动,但工业如何“上楼”?他仍心存疑虑。

全至科技创新园,楼上楼下的企业既是“邻居”,也是合作伙伴。面对产品研发难题,一次“串门”打开了宋学雷的新思路。

什么产业适合“上楼”?怎样的“楼”才能真正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上楼”之后,如何让企业在“楼上”待得安心、立得稳当?本期深圳卫视《先行》栏目,为你讲述南海之滨正上演的一出出“工业上楼记”。

深入企业调研

实现产业空间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宝安区作为深圳的工业大区,有不少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厂房。

夏至节气这一天,负责宝安区新桥东“工业上楼”项目招商的付崇博和林国熙,来到宝安区吉安泰工业园的一家企业进行调研。

(左一付崇博,左二林国熙)

“企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就有场地受限”

“如今,产线是被截成了两段”

“还有楼层的承重问题,我们所需的一些大型设备上不来,也没办法摆放。”

……

在二期项目建设的起步阶段,为了让“空中厂房”能真正符合产业的需求,他们把企业反映的需求逐一记下。这一个个数据,正在塑造着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未来的模样。

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是深圳首个平方公里级“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这里,曾经遍布低矮的电子厂、制衣厂、塑胶厂,如今连片的土地被清理平整,一栋栋“摩天工厂”将拔地而起,累计提供超180万平方米的厂房。

4月份,以“湾区向新力 产业腾飞桥”为主题的新桥街道产业腾飞专项行动启动会透露出该项目的最新动态:预计今年年底,该项目一期A厂房约20万平方米可以投入使用。

新桥东片区改造前。

新桥东片区改造后。  

围绕着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智能机器人四大产业集群招商,做到“一栋楼就是一条生产链”——宝安区新桥东“工业上楼”项目招商团队可谓是做足了功课,深入企业调研,第一时间了解需求。据付崇博说道:“一个礼拜,我们需要出去走访调研十几家到二十家企业。”

从上中下游,最后到落地应用,产业链上每一环的企业生产形态都会有所不同。例如载荷,柱间距、生产线的排布等信息,付崇博和团队成员收集起来,及时反馈到规划设计部做一些优化调整。

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里,大到每层楼的层高,小到电梯井分布和卸货平台的高度等细节,规划设计部都需要反复打磨。

中间为左琳。

“‘工业上楼’在设计行业里也是很新的事物,我们其实也是一边探索一边学习,在满足基本产业需求的前提下,希望有一些前瞻性设计,能够对未来的产业空间提供更多可能。”项目规划设计部成员之一的左琳介绍道。

定制化是关键

深圳“工业上楼”帮企业寻得“梦中情房”

这边,宝安区新桥东项目的蓝图,正在加紧描绘;那边,龙岗区“工业上楼”项目之一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已经进入了交付前的施工阶段。

李敬宇是一家精密仪器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正为新厂选址问题发愁的他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之前在南山、光明都待过,后来又把部分业务搬到了安徽滁州,三年前,公司转型升级进入汽车行业,对新厂房有了新的需求,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找合适的'家'。”

李敬宇的公司深耕精密滚动功能部件已有近30年,一直租用厂房开展生产线。从南山到光明,漫漫“搬家”路的背后,是厂房租金日益上涨和业务不断扩展的现实。

但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想要寻得一处合适的工业厂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着急,一旦没找到合适的厂房,企业可能会收缩在深圳的业务,把所有的生产迁到安徽,但深圳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地方,我们也舍不得离开。”连续跑了十几个园区仍然无果,这让李敬宇犯了难。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李敬宇和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的“相遇”之后。

作为深圳首个优质产业空间试点、深圳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专业园区项目,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迎来招商阶段。这里完善的配套和厂房的优惠价格,让李敬宇颇为心动。

但工业如何“上楼”?李敬宇仍心存疑虑。在他看来,工业上楼最重要的是“工业”二字,是能够承接工业需求,满足大型设备、超尺寸原材料的运输安放条件,同时还有企业的特殊生产环境的要求。

令他惊喜的是,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不仅完全符合企业对高品质的空间需求,针对精密仪器生产需要的避震环境,建设方还表示可以对地下空间做定制化施工,同时空间布局上会根据规划进行调整。

3层楼超9000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提供定制化设计、不到一万元每平米的售价……

面对这样的“梦中情房”,李敬宇决定拿下,立马与园区代表签约。

发展空间有保障,中小企业看到了新希望。“我们将把主要资源投到深圳厂区来,包括人才资源、研发,区域销售,相信深圳的业务能再上一个台阶。”李敬宇憧憬着,项目竣工交付入驻产业园时的场景。

“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

工业产业发展 尽显集聚效应

在全市“工业上楼”项目如火如荼地建设之时,深圳早已有将产业搬上楼的经验,位于深莞交界处,茅洲河与京港澳高速之间的“摩天工厂”里,聚集了近120家科技企业。

宋学雷创办的企业就在这园区内,主要生产FPC柔性线路板的加工设备。不久前,他遇到了一个生产“难题”——客户希望设备在加工过程中能够识别原料上的二维码。

若要满足客户需求,突破现有设备扫码识别率低的瓶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增加一套专业扫码相机,而这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成本来寻找新的供应商。

一次“串门”打开了宋学雷的新思路。他乘坐电梯,来到自家企业楼下生产FPC喷码设备的“邻居”,交谈二维码快速出现解决方案。

“有个问题要请你帮帮忙,是这个二维码”

“二维码的内容、等级,每种都不一样,我们通过算法把图片的成像效果再做修改。”

“能否直接在视觉算法进行更改,这个算法难不难”

“主要还是要进行大量测试”

……

作为同一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双方配合默契,仅用三天就解决了设备扫码难题。很快,完成调试后的设备通过电梯运下楼进行装车,发往江苏常州。

(左一:莫斌;右一:宋学雷)

一栋楼里“一上一下”,人、货、技术完成了高效的流通。正如宋学雷所说,“楼上楼下有很多同行,涉及到研发、零部件供应等,遇到困扰我们经常交流,少走了很多弯路。”

曾经,以五金制品、配件包装等传统低端制造行业为主的茅洲山工业园已然蜕变成“摩天工厂”。园区年产值从1.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5亿元,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内部肌理之变,“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成为了可能。

筑巢、引凤、建生态,深圳先进制造业正生机勃发。截至目前,深圳“工业上楼”项目共72个,其中33个已相继开工,产业空间从“存量”向“增量”转变,一场深圳工业的“空间革命”正在进行时!

记者 / 邱琦深 唐萍 温国赞 王涛 向仕双 孙树君 杨梦同